第一节 古代
1985年在三合乡陈丁村后山、1986年在宝山乡卢家坡村发现二石球,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考占研究所考察鉴定,均为旧石器时期人类所使用工具。证明旧石器时期本县就有人类活动。
1976年在莲花、1979年在江湾、1980年在淡家嘴发现三处古村落遗址,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锄、石桌、纺轮、尖底瓶、壶、罐、缸、盆等,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实物。由此考证距今4000~6000年时本县即有先民定居,生息繁衍。
夏商之交,巴族部落在汉江中上游地区建立巴方国,县域为巴方国之一部(陈良学《清代前期客民移垦对陕南的开发》)。1949~1984年先后在湑水河下游的苏村、莲花、湑水村等地,发掘出商代方罍、圆罍、卣、雷纹弧、爵、鼎等青铜器,证明在商代,今域内已有较高的文化。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郑桓公三十六年),郑与犬戎战,郑桓公死,郑民一支南逃汉中定居,为汉中盆地最早居民来源之一(《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
汉高祖二年(前205)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高祖本纪》)。
东汉末年“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汉数万家”(《三国志·魏书》)。
三国,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北伐魏,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移西县(今甘肃省天水西南)千余家还汉中(《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
晋,元康六年(296)“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晋书·后蜀》)。
永嘉元年(307),秦州人邓定等率饥民二千余家,流入汉中,后多移居于本县(《晋书·张光传》)。
建兴元年(313),“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家入汉中,张光使居成固”(《晋书·张光传》)。
明洪武十三年(1380),湖北麻城何氏兄弟三人迁来今文川镇,建何家坎村(《文川何氏宗谱》)。
洪武年间(1368~1398),高陵县人韩国柱袭授金带指挥汉中阳平关总兵。阵亡后,葬于本县北乡之槐树坟,其后代居今原公村,后分前韩、后韩(原公《韩氏宗谱》)。
永乐三年(1405),湖北麻城大槐树村杨氏兄弟三人迁今谢何乡,建杨家坡村(据碑文记载)。
天顺四年(1460),湖北孝感胡姓迁今三合乡建胡家湾村(据碑文记载)。
成化元年(1465),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秦豫,招抚“流民”,部分安置本县,其中以湑水河西岸(今龙头区、城关镇)较多(《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
万历四十七年(1619),湖北余姓迁来今文川镇,建余家山村(碑文记载)。
崇祯十七年(1644),湖北麻城余姓迁来今文川镇建余家营村;湖北张姓迁来今老庄镇建张家营村(碑文记载)。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武功人康海(明状元)和康泰后裔,从甘肃张掖移居县境(《城固乡土志》)。
康熙到乾隆年间(1736~1795),原公何姓由湖北孝感迁来,建今何家村(《何氏宗谱》);杨家滩村马姓“由郴入汉”(碑文);天明龙姓由“湖南迁陕南居于城固之南乡”(蔡元培撰《龙德升先生墓志铭》);谢何乡张姓由湖北迁来,与潘姓同建潘张湾村(《张氏家谱》)。“湖广迁汉”的移民,在莫爷庙建村,以湖广命村名,建湖广营村(碑文)。
第二节 近现代
清,同治元年(1862)四川中江县下村九岭里石板河彭周氏携儿女迁来今柳林镇,建彭家坝村(墓碑)。
同治十至十一年(1871~1872),川境发生旱潦,大批灾民前来汉中(《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
民国6年(1917),四川徐、姜、朱三姓迁来城固,分别在大盘乡建徐家林村,在莫爷庙建姜家湾村,在董家营建窑上村。
民国10年(1921),四川雷姓迁来东河乡建小雷家沟村。
民国27年(1938),抗日战争爆发,华北沦陷,平、津、晋、豫等省、市大学、中学和工厂相继迁入本县,抗战胜利后大部分师生员工返回原籍,仍有部分人员在本县定居。
1949年12月后,外地干部和大学、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来本县工作定居。其大批量集体迁入者:1968年182地质队(现名214地质队)迁入,1969年彤辉机械厂迁入。
自古至今本县人口,迁入为主,迁出较少。迁入人口来自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辽宁、吉林和本省关中、陕北等地。人口呈杂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