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旧石器时期,本县境内即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已形成村落,生息繁衍。秦汉至清,甘、川、湘、鄂等省和关中等地人口成批地或分散地流入本县定居。但境内人口与全国社会治乱攸关,呈起伏不定状态。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全县仅有2万多人。明末清初,外来人口大增,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人口上升到10万人左右,为历史上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康熙五十一年(1712)起奖励生育、垦殖,地方当局招引川楚无地、少地农民,入境垦殖,到道光三年(1823)人口上升到21万余人,成为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期。因历史上外地移民多,故境内“土著无多。如汉张博望(骞)李太尉(固)……当时衣冠望族,均无子孙可考。所云老民,不过元明国(清)初,若新民则数十年内侨寓成家”(见《重刻汉中府志》卷21)。 平坝“老民”较多,山区多为“新民”。此后,尤其同治初年起境内“凶荒伤疫”迭生,人民负担苛重,人口又由多到少,由少到多起伏不定,到民国12年(1923)才恢复到道光年的人口规模。民国18年(1929)连年大旱,农民饥寒交迫,疫病流行,全县饿莩遍野,逃亡载道,人口大减。加之,国民党军政当局横征暴敛,户口凋残。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学校、人口迁入,人口才稍多于民国12年(1923)。后因负担奇重,破产农民日多,逃亡隐匿人口增加,全县人口减少。直到1949年12月解放,外逃者返归,隐匿者公开,全县人口达26.9万人。
1949年后,社会秩序空前安定,人民生活、医卫条件改善,加之建国初20年生殖放任,1955年人口突破30万,1970年人口达37.6万。1971年起宣传教育,采取各种节育措施,实行计划生育,1990年全县人口488693人。41年(1950~1990)人口增长81.5%,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虽基本控制。但人口增长仍为本县面临的严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