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头镇
位于县城西(偏北)7.5公里。镇址南原有一突起高丘,貌似龙头。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建寺于龙头,名龙头寺、地以寺名,镇以地名,古为县城通文川必经之路。虽历史悠久但经济不发达,民国时期仅有店铺10多家。抗日战事时期西安培华女职、汉中农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曾迁驻镇区及其附近。原五门堰干渠至镇东一华里处渠由镇北经过。1959年建起李家湾水库,1966年建起大湾沟水库,水田面积扩大。1953年起为龙头区党政机关驻地。1981年起建起西、南、东三条大街,旧貌完全改观。现有公路通县城、沙河营镇和文川镇。镇区占地270多亩,住350户,2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5人。
二、沙河营镇
在县城西8公里的阶地南沿。因文川河原经镇西西河桥南折向东流,河多沙、群众称沙河,沙河营村以河名,镇以村名。历史上沙河营以大曲酒驰名陕南,“此业之兴起,远在明代中叶”(《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民国十七八年(1928~1929)沙河营有烧坊8家,酒味香醇,行销陕南各县和广元等地。当时汉中所产之酒运销远方多用“沙河营大曲酒”标签。洒所以能久负盛名,是因水质好、工艺精、原料多、交通便。后酿酒业渐衰。1949年后工人多参加地方国营城固酒厂。本镇汉白公路经过,并有公路北通龙头镇,南有阳安铁路。现沿汉白公路新辟东西大街,原商业区南移。1950年初期曾为河社区党政机关驻地,现为镇机关驻地。镇区占地390亩,住580户,30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13人。
三、许家庙镇
在县城北16公里的古“壻乡川”西侧,远在西汉末年,这里就发生唐公房(昉)升仙的神话传说。初创于汉居摄二年(7)的五门堰,堰头在镇东南,最早灌溉本镇竹园、后湾等村耕地。宋代即称此地“稻畦千顷,烟火万家”。
本区域最早集市,相传在吴家庵(今桔园乡杨西营附近)。后升仙村、许家庙、竹园、后湾均在本村设集,吴家庵集废。随着时间推移,其它村集衰废,许家庙集日盛。原分上、下两集。民国32年(1943)修建湑惠渠大坝,城固至升仙村通公路。许家庙成为城固至双溪、小河的必经之地。1974年桔园区(即原公区)党、政机关移驻许家庙。1986年在镇南扩建农贸市场、商业区渐南移。现有公路通县城、小河区和文川镇。镇区占地439亩,住600多户,32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8人。
四、原公镇
明宪宗成化年间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秦豫,招抚“流民”部分安置本县。相传原杰曾到本县,在今原公等地考察,这一带移民为纪念原杰,在原慈恩寺内建原公祠,后称慈恩寺为原公寺(今西原公初中址),地以寺名,相沿至今。原公分西原公、中原公、东原公。
原公集市之前身,传说在今西原公西北,名“唐集”。后郑家坡人倡导弃“唐集”而兴原公集,天公庙、孤魂庙会捐资相助,于是集市迁至东原公和西原公。郑氏家族兴集有功,故斗、升、秤等衡器皆刻“郑”字,此习沿至民初。
原公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早,经济发达,人才辈出,故在明代原公、留村即被称是“人物秀丽、土壤沃衍,赋税力役,甲于一邑”之地。清代以乘,除盛产大米外,与其相邻的垣山、升仙村成为全县生姜、姜黄、柑橘集中产地,原公集遂成为本县北部货物集散中心。民国时期,东、西原公已成为拥有7000多人,12种行业、105家店铺的繁荣乡镇。
1949年后,西原公为原公区党、政机关驻地。1974年区机关迁许家庙,1980年渡川坝大桥建成,交通便利。东西原公人口密集,东原公集市渐向村西南发展。镇区占地1800亩,住3650户,16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8人。
五、文川镇
文川镇在文川河西侧,因水得名。曾名周公,以周公坟、周公堡得名。相传古时有一姓周相国携眷路过此地,不幸夫人病故,相国悲痛,未几亦忧愤而死,葬于此地,坟名周公坟,其后建村为周公堡。
文川原有东、西文川两集,相距400米,集市各以半月互轮。镇东除文川河谷有少量水田外,余均为旱地。1949年后东文川一直为文川区党政机关驻地。随着农田水利发展,镇属耕地,多成水田,1969年北邻老庄镇内建成彤辉机械厂,南邻崔家山镇建成劲松机械厂,加之全区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文川遂成为繁荣乡镇,在东文川西新辟南、西、北三条大街。现有公路北通老庄镇、毕家河乡;南通崔家山镇、柳林镇;东通县城;西通汉中市武乡镇。镇区占地550亩,住600余户,4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6人。
六、老庄镇
老庄镇改制前为双井乡,乡以原驻地徐家村有二井,故称双井。该镇原为旱地区,解放后建起景家山、双岭水库和石门水库东干渠,全镇旱平地皆变水田。北部有彤辉机械厂(现为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简称“陕飞”),有铁路支线——治杨铁路南接阳安铁路。县、区利用北缘山上石灰石和北邻毕家河乡硅矿资源,在境内先后建起区建材厂、猫儿山水泥厂、县水泥厂、工业硅冶炼厂,遂成为全县重要工业区。在老庄村与“陕飞”间形成南北大街。镇以村名,驻地朱家坎。镇区占地260亩,住2650户,13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05人。
七、崔家山镇
镇原名孟家营乡,驻孟家营村。民国3g年(1944)建起五渠寺飞机场,1952年后曾利用机场跑道耕地,办起新汉农场。柳林到文川有大路经机场、五渠寺。1969年在五渠寺村南建起劲松机械厂(现为“陕飞”之一部),五渠寺村西、崔家山村南为劲松机械厂生活区,柳林至文川公路改道经劲松机械厂生活区,依托公路建起大街。孟家营乡党、政机关迁往街西,体制改革中以村命名为崔家山镇。镇区占地360亩,住700余户,11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35人。
八、柳林镇
原名柳林铺。《水经注》:“汉水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古之长柳即柳林铺,为古驿站。镇以铺名。镇内有纪信墓,原有城隍庙(群众称此城隍庙为府城隍,原因待考)。镇东李固庙村有李固墓。
民国27年(1938)汉白公路通车经本镇。1971年阳安铁路建成,在街东南设治江车站,并建治杨铁路支线通老庄镇,为本县西部交通要地。镇区占地300亩,住450户,25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7人。
九、上元观镇
上元观镇位于南沙河平坝流域西侧,原名南乐堡,因镇北有上元寺,寺曾为道人占住,改寺为观,地以观名。南乐堡为明天启年间,邑人、进士张风翮所倡建。原建筑有城墙,开东、西、南、北四门,门上各有两层城楼,城外有城河,城内十字大街。由此北渡汉江到柳林,接城洋东西大道;南越巴山可通四川,又是西乡到汉中古道必经之地。清末到民国中期,镇东南多水稻,西北多棉花。抗日战争时期,棉纺工业发达,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国工合)南乐镇妇女纺织指导分站,中国工合南郑事务所与军政部第八临时教养院合办的纺织训练班,教养院办的纺织工厂。当时全镇有轧花店62家,染房10家,机面店13家,大曲酒烧坊2家。尤其是上元观红豆腐作坊有100多年制作历史。全镇共有各种店铺129家。为全县最繁荣的乡村集镇。
1949年后一直为南乐区党政机关驻地。因镇内人口增加,旧街窄小,1983年区机关迁建镇南南坎营,镇南门外新辟农贸市场。镇区占地820亩,住1600户、80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1人。有公路通县城、汉中和天明、二里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