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县境广袤,东北连旬阳,东南界安阳,南和西南连南郑,西北接元
(后褒中),北联武功、盩厔、鄠县和长安杜陵(《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析县南部地和南郑县部分地置南乡县①、②(今西乡镇巴)(《华阳国志》)。北魏正始二年(505)析县
水以东地置龙亭县;延昌三年(514)又析县东部地和龙亭县西部地置兴势县(《魏书·地形志》等书)。另据《魏书·地形志》“汉中郡领县三,南郑、汉阴、城固”,汉阴下有“有胡城”三字。《华阳国志》载:“褒中县……有唐公房祠也”。胡城、唐公房祠现俱在境内。而汉阴县辖域、设废时间,褒中县辖域等,均无进一步资料证明,待考。
唐武德三年(620)析本县西北部地和南郑县地置白云县③,九年(626)废白云县,地入本县(《旧唐书·地理书》)。此后县境虽有变更,但都保持南北长,东西窄的状态。
明代,据嘉靖《城固县志》,本县疆域东至洋县,东南至西乡,南至四川通江,西至南郑,西北至褒城,北至眉县,东北至盩厔。宽38里,长400里④。
清代,据康熙《城固县志》,本县疆域宽55里,长300里。东至汉王城交洋县界;东南至五堵门交西乡界;西至新铺交南郑县;北120里至北溪里,其东交洋县,北交凤县,西交褒城。
到清末,据《城固县乡土志》:县境“东至汉王城交洋县,10里;西至新铺交南郑县界,50里;南至椒子坪交四川通江界,205里;北至桅杆石梁交留坝县界,180里;东南至界牌交西乡界,75里;东北至皂角湾交洋县界,210里;西南至碗泉梁交四川通江界,153里;西北至太白梁交褒城界,115里。广计3.5万米达。纵计11万米达”⑤即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110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调整与邻县境界。1952年11月,城东汉王城附近以湑水为界,将本县下苏村(部分土地)、柳夹寨(渠东部分)、张家坝、秦家村划归洋县,将洋县新庄、庙南、庙北、贺家村、中坝村划归城固。1958年,西以洪沟河为界,将南郑县的柳林、五华、草寺、古城4乡和魏家湾村、张河营、周家岭、夏家窝、马家湾、樊家窝、丁王窝、老黄窝、朱家窝、黄洞村、青龙滩、史家滩、金堂湾、仙家沟14个村划归本县;将本县余家湾、高家岭、金家岭、五家岭湾、李家嘴、刘家河、胡路村、东湾村、胡家湾、陈家湾、李家河坎、丰都庙、余家桥、张家窝、杨家尖角、李家砭、李家营、汉王庙、吴纪庄、李家岭、陈岭、四合、姜家湾、安前村等24村划归南郑。
今境内,最东的自然村是五堵区五堵乡金牛村的伍家沟;最西的是文川区毕家河乡大木厂村的大木厂;最南的是二里区五里坝乡邱家山村的赵家坪;最北的是小河区石槽河乡中文村的漂草湾。东北的顶平、南天门、罗家坡、二道梁、天上、冲天炮等山峰与洋县分界;西北的桅杆石、香炉山与留坝分界,鹅风包、大圆包石、溜石板梁等山峰与汉中市分界;西南唐家垭、大山梁上的“鞍”部与南郑县分界;东南的乔家山、观音岩、南家山等山峰与西乡县分界。但有些地段与邻县属地仍呈犬牙交错状。
①《陕西省行政建置志》:“兴势县,蜀汉分成固地设立,因境内兴势山得名”。《资治通鉴·魏纪》:“魏明帝三年 (229)12月,汉丞相亮……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成固”。其下注:“杜佑曰:洋州兴道,汉成固县地,蜀之兴势。”而宋白曰:“兴势、山名。在兴道县西北二十里。”即否定杜佑的说法。故蜀汉置兴势县,疑不确。
②《陕西省行政建置志》:“兴道县,蜀汉兴势县,而晋改名兴道县。”《晋书·地理志》:“梁州汉中郡领县八”,内有黄金、兴道县。但《华阳国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均无黄金、兴道县,亦无废二县地入他县的记载。而《华阳国志校注》:“晋志误掺入黄金、兴道县。”本志从此说。
③《陕西省行政建置志》:“白云县,西魏分城固北部地设置,因白云山而得名,辖区约为今城固县北部”。“北周天和元年(566)将武乡县改名白云县,而将原白云县(治所在今城固北部)撤销并入。隋开皇三年(583)撤销白云县”。按《重刻汉中府志》和新编《南郑县志》此期置白云县与本县无涉,编纂时又缺乏更多资料,故待考。
④里为习惯里。本玢志中里为华里500米,公里1000米。
⑤原文“纵计110万米达”,显然有误,应为11万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