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春秋时(前770~前476),县地为蜀地;贞定王十八年(前451,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地属秦;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秦躁公二年),地属蜀
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派司马错领兵灭蜀,县地复归秦
赧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败楚于丹阳,取楚汉中地,连同秦属汉水上游地置汉中郡,同时置成固县
汉
高祖元年(前206),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汉中地,都南郑。四月,汉王就国,曾驻军汉王城,开发农业,蓄粮练兵
汉初,在今湑水河北的丁村至宝山段修渠引水,注入七女池以灌田,名张良渠(即杨填堰前身)
建元三年(前138),本县人张骞在朝为郎官,应募出使大月氏,约大月氏夹攻匈奴。张骞于当年(前138)和元狩四年(前119)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
西汉及以前本县农民即使用铧、锄等铁制农具
居摄二年(公元7年),境内发生唐公房(昉)合家升仙的神话传说。东汉灵帝年间(168~188),百姓为之刻立《仙人唐公昉碑》记其事。其碑尚存
新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冬,王莽命王福为五威右关将,据守成固
新莽时期(公元9~23年),湑水河西侧修堰灌田,后称唐公(即五门堰前身)
东 汉
建和元年(147),太尉李固被梁冀所害,其弟子董班护尸归葬故里——今柳林镇李固庙村
初平二年(191),张鲁为五斗米教主,占据汉中,道教传入,并盛行
三 国
蜀汉章武元年(221),析本县南部地置南乡县
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在本县筑乐城
蜀汉建兴八年(230)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诸葛亮待之于本县赤坂,因大雨路断,真等退师
蜀汉建兴八年(230),诸葛亮屯兵汉中,到景耀元年(258),诏诸围退屯。29年间,蜀汉在本县屯兵,劝农耕武,蓄粮练兵,北图曹魏
蜀汉景耀元年(258),令监军王含守乐城
蜀汉炎兴元年(263)9月,魏钟会使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攻乐城。当年蜀亡,县地属魏。魏又命贾充率兵出斜谷,屯乐城,以防钟会
晋
永嘉元年(307),秦州(今天水)人邓定、訇氐等率起义农民据本县。梁州刺史“遣兵征讨”
建兴元年(313),南阳流民首领王如的余部李运、杨武自襄阳率领三千余家入汉中,梁州刺史张光使居本县
东 晋
义熙元年(405),后秦将军敛俱攻晋地汉中,克成固。迁流民三千余家窆居关中
义熙十三年(417)7月①大雨,胡城(址在今柳林镇古城村)半许沦入水中,出铜钟12枚,刺史索邈运送洛阳,归之宋公府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改成固县为城固县
北朝魏正始二年(505),析县水东部地置龙亭县
北魏延昌三年(514),析县东部地和龙亭县西部地置兴势县
是年(514)底,朝廷禁止在汉水淘金
唐
武德二年(619),改城固县为唐固县。贞观二年(628),废唐固,复名城固县,相沿至今
武德三年(620),析本县西北部地(今文川)和南郑县地复置白云县。九年(626),废白云县,地入本县
开元十三至二十年(725~732),本县及褒州他县所产绢及赀布在全国九等中同列六等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中及以后,维护唐王朝的江淮财富溯汉江水运抵洋县、本县、汉中,再陆运关中,汉江航运始得开发
宝应元年(762),党项羌人奴剌部由甘肃到本县,攻城掳掠
广德元年(763),土蕃入长安,代宗逃陕州。唐诸军士卒和乡村农民相聚起义,入子午等五谷。李抱玉派兵马使李崇客率400骑击之,义军高玉等退守本县
兴元元年(784)二月,朱泚、李怀光反。德宗由奉天(今乾县)入骆谷,三月庚寅经本县,壬辰抵梁州。乱平,德宗返长安,改梁州为兴元府
大中三年(849),兴元节度使郑涯新开文川道,北连褒斜道(即兴元新路)
五 代
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公元955年)十一月,命王景等围后蜀凤州,并命韩通分兵镇守本县,断后蜀援兵,周遂克凤州
宋
熙宁八年(1075),在本县麻油坝设茶场,为茶叶集散市场
崇宁二年(1103),县尉柴炳移县治于今地。筑城,即今城。城内新建儒学
南 宋
绍兴初年(1131~1136),灌区百姓在斗山北搭木槽渡引唐公水,灌斗山南田三千亩,并在唐公堰头“横沟五门”,后称五门堰
隆兴元年(1163)至乾道元年(1165)间,知洋州杨从义修浚张良渠,后改名杨填堰
乾道五年(1169),杨从义病卒于水北村(今丁家村),就地安葬并立碑纪念
乾道六年(1170),县令阎苍舒立“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碑于李固墓前
嘉定十二年(1219)四月,黑风昼起,有声如雷,地大震
元
延祐元年(1314),饥荒,朝廷令禁酒
至正七年(1347)八月,五门堰过斗山堤崩,县尹蒲庸组织工匠用火焚水淬方法开凿石渠。翌年春渠成,保证灌田40840亩,“动磨七十”
明
明初,建丰乐桥于正街,上有观音阁
明初,武当派道士张三丰来县,在洞阳宫重建道观,宫至今犹存
明初,于小东关外设公用桑枣园,约9亩。至嘉靖年间园民占
洪武三年(夏开熙五年,1370)七月,夏将吴友仁攻兴元。明将徐达令傅友德率兵三千,由宝鸡、留坝出本县木槽关攻斗山,夏军惊逃
是年十二月,县丞刘翮重建县署
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知县宋道忠建察院
洪武十八年(1385)八月,开设税课局。嘉靖末年裁撤
成化元年(1465),都御史原杰抚治荆襄秦豫,招抚“流民”,安置陕南各县,本县湑水河西岸安置较多。人口增加,全县由原来18里增编为23里
成化二十二年(1486)六月壬辰(公历7月19日)地震,“汉中地裂六七丈或十余丈”
弘治五年(1492),汉中府推官,知县事郝晟领导工匠重开五门堰斗山石峡,并扩修斗山以南堰渠,保证灌田5万亩
正德五年(1510),连年荒旱,境内居民多流徙他乡
正德七年(1512)春,四川“群盗”至本县抢掠,县城元末废坏无所恃,人不得安居,是年三月起,汉中府通判周盛率民修县城。翌年三月修起,辟北门,并修城门、城楼
嘉靖六年(1527),知县刘佳开东、西二小门。东日富春,西日阜秋
嘉靖七年(1528),大饥,“人相食”
嘉靖八年(1529),知县经希伋在县衙后建立社学
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范时修于县城东建劝农亭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壬寅(1556年1月23日),地震。一月连震数次,或连日震动不止。“地裂水涌,房屋陷入水中,平地突起山丘”
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琏等编修《城固县志》,志稿初具,因故搁置。四十五年(1566)再次修志,修成嘉靖《城固县志》
嘉靖四十四年(1565),全县3300户,21471人。全县夏粮地33662.6亩,秋粮地45971.3亩,棉花地781.1亩,共计80415亩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