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土质较好,有利于发展农牧业生产。境内种植业以水稻、小麦、油料、玉米、豆类和蔬菜为大宗,蚕桑、瓜果、药材、茶叶、烟草兼有;养殖业以牛、猪、鸡居多,马、羊、鸭、鹅、蜂、兔次之。解放前,由于长期受土地私有制度制约,生产水平较低。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010万公斤,平均亩产70.5公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215公斤;每百人养牛8头、养猪10头、养鸡鸭24只。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发展互助合作,建立集体所有制,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推广科学技术,使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8669.5万公斤,亩产103公斤,平均每人产生粮食314.5公斤;养猪0.21头、养鸡鸭0.31只。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燥冒进,农牧业生产蒙受损失。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下降到6158.5万公斤,平均亩产80公斤,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28公斤;畜禽饲养也相应下降。粮食总产量与1950、1957年相比分别减产15.52%和28.96%。
1961年后,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农牧业生产逐步回升。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10002.5万公斤,生猪存栏8.73万头,大家畜存栏3.2万头。1975年,全县粮食总产12232.5万公斤,生猪存栏14.65万头,大家畜存栏3.64万头。
1980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业内在活力增强,农牧业生产逐步走向商品化。1982年起连续8年获得农业丰收,粮、油总产和牛、猪存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全县粮食总产17690.1万公斤,油料508万公斤,生猪存栏19.31万头,大家畜存栏4.8万头;农业总产值2500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2931万元),比1949年2198.9万元增长5.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