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 解放前以土种鸡为主,亦有少量乌鸡(皮爪紫色),均属肉、蛋兼用型,成年公鸡重2.8~3公斤,母鸡2.2~2.8公斤。民国30年(1941),贯溪乡梁家村梁浚山以饲养“耒杭鸡”出名,被称为“鸡大王”。解放后,鸡的品种渐多,数量增加。1960年后,引进白洛克、红考尼斯等品种,年产蛋量提高。1961年,养鸡18万只。1979年后,引进星杂288、雪佛579等良种鸡,每只年产蛋近200个。平坝区部分农户饲养“九斤黄”等肉鸡。年总产蛋57.79公斤,禽肉7034公斤。
鸭、鹅 零星分散饲养。80年代,农村出现养鸭专业户,以饲养汉中麻鸭为主,有少量北京鸭。养鹅户数量极少,无群养。
养蚕 县人养蚕织绢历史悠久,素为盛业。早在唐代,洋州丝绢就闻名全国。民国时期,兵荒、灾害不断,桑蚕随意务之。民国38年(1949),全县仅有桑园50亩,蚕茧年产量0.47万公斤。解放后,桑蚕有所发展,但起落不定。1953年,引进江苏优良桑蚕种30张,加之对土种蚕的改良,全县年产茧0.83万公斤。1960年,推广粮桑间作,引进湖桑,嫁接良桑,在汉江两岸和秦、巴丘陵区建造成4条桑林带,至1965年有桑园1.33万亩;同时,成立榨蚕制种场,利用本县栎树资源,推广榨蚕放养技术。1967年,全县养桑蚕1100张,产茧3万公斤;放养榨蚕产茧0.26万公斤。1968年,成立县蚕桑技术指导站,开展桑蚕技术指导和推广。此后的10年间,因扩大粮油种植面积,先后毁掉桑园1.23万多亩,养蚕业受到损失。至1978年,剩余桑园982亩,养蚕产茧105万公斤。1979年,以谢村、小江、戚氏、石槽、黄安等12个公社为重点建立桑蚕基地,县人民政府拨款28.9万元,扶持发展桑蚕事业,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分养”技术。1983年,桑园扩大到3800亩,年产茧3.94万公斤。1984年,桑园定植面积2418亩,其中密植园1394亩;零星桑树46.7万株。是年,桑蚕产茧4.01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此后,由于蚕茧跌价,农民养蚕积极性受挫,又出现毁桑园种粮菜现象。1989年,全县桑园减少到763亩,产茧1.4万公斤。
养蜂 以家庭定巢饲养为主,间有大群放养。蜂种多为中国蜂,意大利蜂较少。民国时期,年销售蜂蜜约3000公斤。解放后,养蜂业发展较快。1960年,全县养蜂达5974箱。此后,因养蜂被视为“搞资本主义”,逐渐减少,1977年仅1024箱。1980年以后,推广中国蜂新法饲养,群产蜜量由单产5公斤提高到25公斤。1982年后,养蜂达7032箱。因经济效益差,饲养量又逐渐减少。1989年,全县养蜂下降到5237箱。
养貂 1982年兴起。小江养貂场最多曾饲养60余只。1984年存栏114只。因其饲养技术要求高,貂皮售价低,养殖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