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桥梁
古桥:
文明桥 位于县城学巷北端。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为砖石园弧拱桥,宽3米,长15米。年久失修,于1978年拆除,由汉中地区建委拨款3.6万元,县工交局设计,县建筑公司施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宽9米,长20米,两边设有路灯、花饰栏杆和人行道。
双凤桥 位于县城西关。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宽3米,长3米,为砖石拱桥。景泰四年(1453),因肖靖、任纲先后考中解元,命名“双凤桥”,清代被毁。
天宁寺桥 位于县城东天宁寺(今贯溪乡境内),为砖石拱桥。建筑时间不详。明天启三年(1623),县人周组织乡民复修。清顺治三年(1646)遭水毁,当地周应瑞、周命新父子修复。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邹溶捐俸重建。民国20年(1931),县建设局组织民工补修。1972年拆除建成公路桥。
谢村桥 位于谢村街西端。建桥时间不详。桥宽2米,长6.2米,为三墩二孔石、砖拱桥,两边设有细料石护栏,雕凿有人物、鸟兽,做工精细。“文化大革命”中,雕饰物被毁,桥体尚存。
五间桥 位于县城西五间乡。为砖、石拱桥。建桥时间不详。因有5个拱洞,故名“五涧桥”,后演化为五间桥。桥宽3米,长12米。本世纪70年代,因拱桥洞塌陷重修。
磨子桥 位于磨子桥镇。唐天宝年间(约742),由当地绅士组织工匠用石磨盘修成。清道光三十年(1850)复修,桥宽3米,长12米,仍为石拱、石墩桥。桥面用32块磨盘铺砌。1983年拆除,由县工交局新建为公路桥。
华阳桥 位于华阳镇。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为护栏凉亭式木桥。宽1米,长35米,上部木架瓦顶,颇为壮观。1979年水毁。
其它古桥有:龙亭桥、万春桥(今龙亭镇境内)、八里桥(今贯溪乡境内)、翟家桥(今贯溪乡北翟村)、真符桥(今黄金峡乡境内)等。解放后,陆续为公路桥和其它新建桥梁所取代。
还有季节性的临时桥。汉江、湑水、马铺河、傥水河等交通要道处,为便利行人过往,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二,均架设木板桥。1983年后,仅小江、阎家坎两处渡口冬、春季节仍搭木桥。
公路桥梁:
湑水大桥 位于湑水乡西缘,是周城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1966年由陕西省公路勘测设计院设计,陕西省公路局第十三、十五工程队承建,本县组织民工配合施工,1968年竣工通车。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双柱式钻孔桩基础,共30孔,跨度16.3米,桥长490米,净宽7米,加2×1米人行道。荷载标准为汽—15、拖—80吨级。
马铺桥 位于戚氏乡七里店西缘,是周城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1967年修建,1968年竣工通车。桥长145米,净宽7米,人行道2×0.5米,上部为料石拱梁,下部为块石墩台,共5孔,孔跨度19.5米。荷载标准为汽—15、拖—80吨级。
傥水桥 位于县城西关。1967年修建,1968年竣工。桥长120米,净宽7米,两边设2×1米人行道,共6孔,孔跨度16.5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双柱式钻孔灌注桩,荷载标准为汽—15、拖—80吨级。
酉水桥 位于酉水街西。1973年动工修建,1974年竣工通车。桥长132米,净宽7米,人行道2×0.75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下部为块石墩台,共3孔,跨径分别为12米和60米,荷载标准为汽—15、拖—80吨级。
沙河桥 位于县境南磨新公路13公里处,是连接沙界公路的主要桥梁。由县工交局设计,汉江区组织黄安、安岭民工于1975年2月动工兴建,同年底竣工。桥长56米,净宽7米,两侧有2×0.5米人行道,上部为2孔、跨径20米的石拱,下部为重力式砌石墩台,荷载标准为汽—15、拖—80吨级。总造价6万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