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沿街陆续新建砖木结构平房,并于旧街西段新修街道1条,长270米、宽15米,泥结石路面,两旁有明排水沟。1975年全镇通电,部分机关单位用上自来水。1984年5月,新修南北向主街道“蔡伦街”,与旧街相接。引酉工程管理局和税务所、营业所相继建成砖混结构楼房。现有街道平房1413间,楼房10余幢。镇区内,有引酉工程管理局、供销社、副食站、信用社、税务所、营业所、邮电所、派出所、法庭、龙亭中学以及镇卫生院、农械厂、建筑队等27个事企业单位。
华阳镇 明代系华阳里址。镇东有土筑砖门城垣,城周约2000米,基底宽9米,城墙高约5米,有东西2座城门。清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毁于战乱。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兴集市。有弯曲街道1条,分为正街、齐家街、会馆街、新街4段,全长约500米、宽5米,沙土路面。街房均系土木结构老式房屋。正街开设有当铺、染房、驿栈、旅店、肉架、小吃店等。街东“三官庙”前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建的戏楼1座,街南端东、西河上有光绪年间修建的护栏凉亭木桥和石桥各1座。齐家街北端有意大利传教士修建的天主堂1所,为砖木结构2层楼房。街中段有石拱桥称太平桥。会馆街位于正街北端,有山西会馆1所。会馆街上段为新街,系清代兴修。
1967年,洋(县)~华(阳)公路通车后,集市贸易日趋兴盛,形成1条长300米、宽12米的新街道。1979年,建起装机150千瓦的红桥水电站,全镇用上电,安装了路灯。1986年建电影院1座,并铺修了混凝土路面。现有街道平房407间,楼房20余幢。1989年,在镇东北隅建成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镇区内有长青林业局华阳林场、华阳供销社、医院、营业所、税务所、工商所、邮电所、派出所、法庭、农械厂、药材店、华阳中学和镇综合厂、信用社、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
槐树关街 清初兴乡场。民国元年(1912)新建陈家街,两边排有土木结构的街房,参差不齐。农历一、四、七为集日,交易多为山货土特产。
解放后,集市贸易逐渐兴旺。1972年通公路;1982年通电;部分单位用上了自来水。1984年新建南北走向主街道,长361米、宽12米,先后建起砖混结构楼6幢。有供销社、税务所、邮电所、派出所、营业所、农修厂、运输队、药材站、区医院、中学等26个事企业单位。
酉水街 山区小乡集。清代建成南北向街道,长90米、宽4米,青石路面;街房为土木结构的老式建筑,沿街有药铺、酒房、染房、饮食店等。每逢农历二、五、八为集日。
解放后,酉水卫生院、信用社、邮电所、缝纫店和中心小学等单位,陆续建有办公、住宿房屋。1972年洋佛公路通车,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金水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兴集市,街道长约90米、宽3米,两边房屋50余间,全为土坯墙,草屋顶,又称“草街”。街道有杂货铺、药铺、染房、酒房和饮食店。
解放初期,集市贸易日益繁盛,农历三、六、九逢集。1980年,金水集被洪水冲毁,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筑过街段河堤,长500米、高15米。此后,县属供销社、营业所、邮电所、工商所、信用社及乡农械厂、中心小学等企事业单位均建成砖木结构房屋,形成南北走向新街道,长250米、宽10米,两边房屋排列有序。
秧田街 清末兴起集市,农历二、五、八为集日。街房100余间,设有药铺、染房、布匹杂货店、旅店等。民国9年(1920)火灾后,仅存房屋30余间。解放后重兴乡集,将原街道扩修成长400米、宽6米的新街。税务所、信用社、卫生院、粮点、公路道班、供销社、贸易货栈、林产品收购站、肉食站、旅社、药店和学校等单位沿街分布。
阳庄河街 清光绪年间兴集市,农历二、五、八为集日。有街道一条,南北走向,长100米、宽3米,街房为土木结构的老式房屋。1975年后,在原街以南新修1条长70米、宽8米的街道。沿街分布有信用社、卫生院、分销店、初级中学、兽医站、食堂等单位。
茅坪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兴集。有街道1条,南北走向,长200多米、宽4米。沿街设有黄酒房、染房、药铺、百货铺、碗铺、肉架等。街中段有交易市场,农历三、六、九为集日。
解放后,将原街道向南延伸270米。1984年根据集镇发展规划,又拓宽取直,并另辟一农贸市场。1985年引酉工程通水后,在街后山坡上建清水池1座,解决了吃水问题。机关单位和村民均用上了电。沿街粮站、药材收购站、税务所、派出所、引管站、地段医院、信用社、营业所、供销社、长青局林场和邮电所等单位已建成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楼房4幢。
八里关街 唐代兴集。街道长200米、宽4米,呈南北走向,青石路面;有土木结构街房83间,参差不齐。街上设有药铺、杂货店、染房、酒房、饮食业、小手工业等。农历二、五、八为集日,市场交易比较繁盛。
解放后,因原街偏僻,群众建房遂迁到关咀。1983年通电。1985年5月,按照乡镇规划整修街区,新修街道南北长400米、东西长200米,为“十”字形街。沿街有茅坪供销社分销店、木材收购站、邮电所、信用社和乡经销公司、卫生院、木材加工厂及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等13个单位。
铁河街 清光绪年间兴集市,农历三、六、九为集日。民国初,临傥水河有街道1条,长300米、宽4米,街房系土木结构的老式房屋。沿街设有药铺、杂货铺、酒房、染房、饮食业等。民国24年(1935)街房被焚,残留房屋50多间。
解放后,1958年6月街道遭水毁,仅留街房30间。1981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了靠街河堤。1983年建18千瓦小水电站1座,基本解决了用电问题。1985年洋(县)~铁(河)公路建成通车,街道逐步整修,大部分房屋建成砖木结构的瓦房。街上设有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中心小学、初中、粮点、林产品收购站及乡办木材加工厂等单位。
窑坪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后兴集,三日一集。街道长约100米、宽5米,青石路面。街房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民国年间,设有药铺、染房及小手工业、饮食业等。后因地处县西北边缘,交通闭塞,集市逐渐消失。
1985年谢(村)~窑(坪)公路建成通车,街道陆续扩建,向东延伸80米。1985年12月,将街道铺为混凝土路面。沿街设有卫生院、经销店、中心小学、林产品经销站、木材加工厂、乡经销公司、水电站、文化站等单位。
黄家营街 清道光年间兴集,农历一、四、七为集日。有1条长150米、宽4米的街道,房屋90余间,均土木结构,青瓦屋顶,多为铺板门,经营杂货、药材,还有酒房、染坊等。民国初年设邮政代办所1处、榨油房1座。
1978年随着磨(子桥)~新(铺)公路建成通车,交通条件改善,山货、农副产品交易逐步活跃。1983年建起12千瓦小水电站1座,基本解决了用电问题。沿街设有卫生院、信用社、法庭、派出所、分销店、乡购销店、粮站、文化站、中学、中心小学等单位。
黄金峡街 三国时,在环珠台(今称环珠庙)设有店铺。清时,有1条不规则的街道,东西走向,长160米、宽4米,临街房屋为土木结构的草房。农历三、六、九为集日。后因汉江水路过往客率增多,在距原街道2.5公里的地方建新街,称“新铺”。民国时期瓦屋渐增。解放后,在原街以南延修1条由南向北再转向东的街道,长420米、宽8米。沿街设有供销社、邮电所、信用社、卫生院、小学、粮点等21个单位。1978年公路通车后,客流量增加,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和市场建设,建起简易电影院1座,水电站1座。各单位大都建起砖木结构的瓦房,供销社修建砖混结构2层楼房1幢。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