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村镇 唐代以后形成农贸集市。街道东西走向,长1200米、宽5米,旧时以石条铺人行道,鹅卵石镶缀两侧。街房多为土木结构的“铺面”房,商民聚居,店铺挨挤。清代至民国时期,沿街以经营黄酒业而负盛名,有黄酒作坊6处,杂以药铺、货店、饭馆、茶社,兼有粮油、肉食、蔬菜、柴炭市场,日上集达5000余人。街道以西,跨谢村桥、经东韩村,直通智果寺藏经楼,过往烧香、观经者络绎不绝。
1956年,改石条街道为“三合土”路面。随着周城干线公路通车,交通条件良好。1975年全镇通电。1980年用上自来水。1981年新辟南北向街道一条,长240米、宽10米,与原街道呈“丁”字形。1983年后,陆续建起砖混结构楼房10余幢,电影院1座。工业、商业、乡镇企业、邮电、税务、医疗事业等都得到相应发展,集贸交易兴旺。1985年,新旧街道均铺成混凝土路面。现有街道平房3043间,楼房20多幢。镇区内,有县氮肥厂、黄酒厂、邮电支局、粮站、副食站、供销社、营业所、税务所、工商所、供电所、派出所、法庭、智果中学、区农械厂、镇综合厂、农修厂、供销公司、电影院、卫生院和镇江腐竹厂、智果蔬菜脱水厂等36个事企业单位。
马畅镇 解放前,马畅街道南北向,长350米、宽8米,中段有东西向排水沟1条,宽、深约1米,建有跨沟石桥,称“通圣桥”。桥南有元代建筑二郎庙(“文化大革命”中毁掉),庙前积水潭名“莲花池”,沿池形成半面街,长约250米,沙土路面,有各类商业店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二郎庙会”时,农具、牲畜、山货、特产等交易者甚多。
解放后,集市交易活跃。70年代后,湑(水)~倪(家)公路穿镇而过,马(畅)~溢(水)公路亦通车。1985年,镇北新辟农贸市场1处,建东西向街道1条。1989年,先后新建砖混结构楼房20多幢,并将原街道铺为混凝土路面,全镇通电,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村用上自来水。镇区内,有湑惠渠马畅管理站、粮站、粮食加工厂、供销社、营业所、税务所、工商所、邮电所、派出所、法庭、马畅中学和镇农械公司、供销公司、电影院等30多个事企业单位。
磨子桥镇 清末兴“过路集”。民国时期形成李家什字至串家店的街道,沿街有店铺、茶馆和小摊贩,为“三日一集”的乡场。因交通比较闭塞,生意萧条。
解放后,对原有街道多次进行整修。1957年,城(固)~洋(县)南线公路通车,集市逐步兴旺。1973年,全镇用上了电,部分机关单位用上自来水。1978年磨(子桥)~新(铺)公路通车。此后,陆续建起汉江食品厂、营业所等5幢砖混结构的楼房。1982年,将年久失修的磨子桥,改为双孔石拱混凝土桥。1984年街道拓宽,长240米、宽15米,铺混凝土路面。沿街房屋修整一新。1988年,向南新辟街道1条,长420米、宽15米,为泥结石路面。现有街道平房597间,楼房20余幢。镇区有县属工商所、税务所、营业所、邮电支局、区医院、供销社、粮站、中学、公路管理道班和镇汉江食品厂等单位。
黄安镇 清代兴晨集。民国6年(1917)起,农历三、六、九为集日。街道长约300米、宽5米,沙土路面。街房低矮,排列不整,店铺不多。
解放后,陆续修建了学校、供销社、卫生所。1971年通电。1978年磨(子桥)~新(铺)公路横穿镇境。1984年后,建成自来水塔3座。1989年新建东西向街道1条,长1200米、宽15米,接磨(子桥)~新(铺)公路。现有街道平房2325间,楼房10余幢。镇内有县属工商所、邮电所、税务所、派出所、供销社、信用社和镇造纸厂等事企业单位。
龙亭镇 旧时,有街道1条,东西走向,长1500米、宽5米,沙土路面;街房均为土木结构,参差不齐。农历三、六、九为集日。镇南200米处有龙亭侯蔡伦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