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内村落的形成,无翔实史料记载。据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在本县考古中发现和鉴定,早在新石器时代,沿汉江两岸今姜家坎、窑沟、土地庙、张堡、石浮寺、曹村、六陵渡、牛家砭、孤魂庙、三合、沙溪等村,已有先民聚居。到商代,聚居处所已扩展到今留村、蔡家村、张家村、堰坝、范坝、龙泉、何家村等汉江两岸的三级阶地和浅丘地带,遗址今尚保存。汉代,境内共有29个自然村,其中有18个分布在平川。晋代境内置县时,已形成90个村落。唐代,由于两大古道的开通,村落增加到263个。县北华阳置贞符县,此地村落已有18个。明、清时代,大批外来灾民和本县流民迁入,新增村落达1337个,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就增加了1018个。民国时期又增加了321个。解放后增加的3个村属分并调整所形成。 洋县历代新增村落变化统计表 单位:个
┏━━━━━┳━━━━┳━━━┳━━━━┳━━━━┳━━━┳━━━━┳━━━━┳━━━━┳━━━━┳━━━━┳━━━━━┳━━━━━┓
┃ 朝代 ┃ 两 ┃ ┃ 两南 ┃ 隋 ┃ 唐五 ┃ 两 ┃ 元 ┃ 明 ┃ 清 ┃ 中民 ┃ 中民国 ┃ ┃
┣━━━━━┫ ┃ ┃ 北 ┃ ┃ ┃ ┃ ┃ ┃ ┃ ┃ 华共 ┃ 村落数 ┃
┃ 区名 ┃ 汉 ┃ 国 ┃ ┃ ┃ 及代 ┃ 宋 ┃ ┃ ┃ ┃ 华国 ┃ ┃ ┃
┃ ┃ ┃ ┃ 晋朝 ┃ ┃ ┃ ┃ ┃ ┃ ┃ ┃ 人和 ┃ ┃
┣━━━━━╋━━━━╋━━━╋━━━━╋━━━━╋━━━╋━━━━╋━━━━╋━━━━╋━━━━╋━━━━╋━━━━━╋━━━━━┫
┃ 城关 ┃ 10 ┃ 1 ┃ 4 ┃ 6 ┃ 25 ┃ 24 ┃ 2 ┃ 26 ┃ 118 ┃ 140 ┃ — ┃ 356 ┃
┣━━━━━╋━━━━╋━━━╋━━━━╋━━━━╋━━━╋━━━━╋━━━━╋━━━━╋━━━━╋━━━━╋━━━━━╋━━━━━┫
┃ 谢村 ┃ 8 ┃ 2 ┃ 3 ┃ 2 ┃ 36 ┃ 16 ┃ 4 ┃ 74 ┃ 101 ┃ 57 ┃ 3 ┃ 308 ┃
┣━━━━━╋━━━━╋━━━╋━━━━╋━━━━╋━━━╋━━━━╋━━━━╋━━━━╋━━━━╋━━━━╋━━━━━╋━━━━━┫
┃ 汉江 ┃ 3 ┃ 5 ┃ 14 ┃ 4 ┃ 89 ┃ 62 ┃ 50 ┃ 173 ┃ 292 ┃ 77 ┃ — ┃ 769 ┃
┣━━━━━╋━━━━╋━━━╋━━━━╋━━━━╋━━━╋━━━━╋━━━━╋━━━━╋━━━━╋━━━━╋━━━━━╋━━━━━┫
┃ 酉水 ┃ 4 ┃ 1 ┃ — ┃ — ┃ 3 ┃ 3 ┃ 2 ┃ 75 ┃ 319 ┃ 38 ┃ — ┃ 443 ┃
┣━━━━━╋━━━━╋━━━╋━━━━╋━━━━╋━━━╋━━━━╋━━━━╋━━━━╋━━━━╋━━━━╋━━━━━╋━━━━━┫
┃ 华阳 ┃ 4 ┃ — ┃ 1 ┃ — ┃ 38 ┃ 12 ┃ 13 ┃ 64 ┃ 95 ┃ 9 ┃ — ┃ 236 ┃
┣━━━━━╋━━━━╋━━━╋━━━━╋━━━━╋━━━╋━━━━╋━━━━╋━━━━╋━━━━╋━━━━╋━━━━━╋━━━━━┫
┃ 合计 ┃ 29 ┃ 9 ┃ 22 ┃ 12 ┃ 191 ┃ 117 ┃ 71 ┃ 412 ┃ 925 ┃ 321 ┃ 3 ┃ 2 112 ┃
┗━━━━━┻━━━━┻━━━┻━━━━┻━━━━┻━━━┻━━━━┻━━━━┻━━━━┻━━━━┻━━━━┻━━━━━┻━━━━━┛
平川地带的村落规模较大,户数多,房舍密集,村中有主道路,多分布在通向县城的大道两侧。村庄周围有开阔的农田。较大村一般一姓为主,如黄安、张堡、靳家坎、程家河村方圆数10里,以张、靳、程3姓为主。长期以来互通姻亲,村与村有较强的血统关系,正如康熙《洋县志》所述:“同井共甲之中,有臂指相联之谊”。 丘陵地带村落多沿河道、山脚和小平坝中心分布。为便于经营梁峁、沟岔农地,村落不大,人户分散。解放后,由于水利条件改善和多年植树造林,村庄掩没于绿荫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山区较大村落多集中在山间小平坝以及背风向阳的山脚下,山坡上和林间隙地,分布着另散住户,3户2户或10户8户成村,往往数10里无人烟。明、清两代,华阳、酉水山区大批流民迁入,形成553个村庄,占村落总数的81.4%。村中人户较杂,一村多姓,生活艰苦,多茅屋。 解放后,村庄逐渐得到改造,特别是60~70年代,关渠、戚氏、张赵、杨家湾、常牟、巩家槽、贯溪等村农民,按照统一规则,修起了一排排房连房、脊连脊的红砖大瓦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区和丘陵区农民逐渐向集镇和县城迁移,新房舍不断增加,集镇周围和公路两侧已不见往日村落旧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