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区划
1981年,经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本市划为三个大区、六个亚区。
一、平坝粮、菜经济作物区
位于汉江以北、褒河以东的平坝地带,海拔478—500米之间,属冲积平原。按生产条件和特点,又分为汉江粮菜经济作物亚区和平坝粮油亚区。
1.沿江粮菜经济作物亚区。沿汉江、褒河的新沟桥、龙江、梧风、沙沿、石马、汉水、金华新铺等9个乡的28个村、96个村民小组,9043户,39133人,4331个劳力。耕地37927亩,人均0.99亩,其中水田20446亩,人均0.45亩。本区土壤大部分为潮土(沙壤土),肥、水流失、渗透严重,易旱易涝,耕土层0.4公分左右,离江河较远的地方土层较厚,保水保肥性能较强;水源丰富,地下水蕴藏约1—5米,沟渠配套,灌溉方便;人多地少,劳力充足,大部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离城镇近,耕作方便,水旱作物都能种植。稻、麦、油、瓜、菜轮作,一年两熟,或瓜菜、药等间作多熟。耕地、收割、脱粒、运输、抽水、植保、粮油加工初步机械化。是本市油菜、花生、芝麻、西瓜、犁瓜、甘蔗、蔬菜、烟叶、附子、芍药的主产区。经过改革和区划,畜禽、蚕桑、葡萄等发展较快。
2.平坝粮油亚区。位于粮菜经济作物区以北,南干渠以南,海拔511—540米,为稻田上等土质,保肥保水能力强,渠井双灌,自流保灌率高。有赵寨、宗营、张寨、七里、新民、铺镇、新铺、老君等17个乡的98个村,711个村民组,30224户,120844人,48619个劳力;耕地139884亩,人均1.08亩,其中水田124116亩,人均0.96亩,是生产条件最好,交通最方便,人口密度最大,生产水平和粮油商品率最高的地区,也是乡镇企业发展快、门路多、收入好的地区。1979年粮食总产7437.72万公斤,占全市总产53%;向国家交售粮油占全市63.11%和70.62%;水稻亩产468.5公斤,小麦亩产288.5公斤,油菜亩产143.5公斤。发展重点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倾斜,建设立体农业,向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丘陵粮、油、桑、果区
位于南干渠以北的丘陵沿山地带。海拔541—700米,由于雨水长期侵蚀,由北向南形成“九岭十八坡”的丘陵地形。生产条件比平坝粮油经济作物区差。水田基本上为稻麦(油菜)两熟,旱地二年三熟,复种指数155%。生产潜力较大,因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不同,以东干渠为界,南北形成两个明显的农业区。
1.丘陵粮油桑亚区。位于南干渠以北,东干渠以南。有赵庄、金寨、望江、徐家坡等11个乡的59个村、339个组,15017户,47441人,22025个劳力。耕地10.45万亩,人均1.54亩。其中水田7.17万亩,人均1.06亩。此区坡缓沟浅。海拔541—600米;黄泥土壤,保水保肥力强,土质粘重,宜耕期短;水源好、水面大,渠、库(塘)自流灌溉,交通方便,劳力充足,部分农活初步机械化;不仅是水稻、小麦、油菜产区,而且宜桑宜果(桔柑)和养鱼。1971年东干渠通水后,大部分旱地变成水田。1979年总产430万公斤,比通水前增94%。人均产粮637.5公斤,劳均1818公斤,比全市平均数分别高出16.4%和29.5%。为本市第二粮油生产和蚕桑、桔柑基地。
2.丘陵粮果、牧亚区。位于东干渠以北沿山地带,海拔601—700米。有白庙、汉王等4个乡,14个村,97个组,3632户,16401人,5181个劳力,耕地23294亩,人均1.4亩,其中水田10994亩,人均0.67亩。这个区域,干旱缺水,无自流灌溉条件,地下水在100米以上,需三级送水,成本高;地势起伏较大,耕地分散在丘陵两侧,瘠薄缺肥,黄泥土壤,夹杂料僵石,多风易旱,劳力不足,耕作运输基本上靠人力,是本市经济发展缓慢地区,但有发展潜力,尚有少量荒坡荒地可开垦,适宜发展牲畜,种植桔柑具有优势。此区着重建设梯田、梯地,改善水利和交通条件,培肥地力,抓好稻、麦、玉米、豆类、绿肥生产,大力发展桔柑和养畜。
三、山区林特粮牧区
位于秦岭南麓,海拔701—2038米,山林面积11.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87%。根据地势高度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分为低山和中山两个亚区。
1.低山林、粮、牧亚区。邻近丘陵地带,海拔701—1000米。年均日照1548小时,年均气温12.3℃,年降水900毫米,无霜期205天。有褒河、武乡等4个乡的9个村,36个组,633户,3155人,1018个劳力。林地面积40358亩,一般为人工松林,多系中、幼林,耕地6508亩,人均2.06亩,其中水田870亩,人均0.27亩。这里交通不便,生产周期长,气候多变,经济发展差,群众生活尚有困难,粮食亩产比全市平均数低55%,一般年份基本自给。有发展林牧业的条件,此区发挥林特优势,逐步建成本市核桃、猕猴桃、杜仲、杉、竹、天麻、伏芩等生产区。
2.中山林、特、牧亚区。在本市最北边缘,海拔1001—2032米,年均气温10.2℃,年均光照1410小时,年均降水910毫米,无霜期195天。有天台、褒河等4个乡的7个村,21个组,327户,1496人,458个劳力。林地77664亩,占全市林地56%,主要树种有栎、桦、松、杉、漆等。耕地3652亩,人均2.4亩,其中水田409亩,人均0.27亩,分布在山梁山坡和沟河两岸。此区山高沟狭,交通困难,居住分散,农牧业生产技术差,土地瘠薄,石渣多。1979年粮食亩产123公斤,比全市亩产低267公斤。人均产粮303.5公斤,口粮245公斤,收入72元。发展方向是,以林特为主,建成本市木耳、天麻、生漆、牛、羊等产品区。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