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条件
一、农业人口与劳动力
1962年,本市有农业户4.23万户,18.99万人,农村劳动力8.82万个。其中从事农业劳力7.46万个,占84.58%;林、牧、副、渔劳动力1.38万个,占15.42%。1979年有农业户5.87万户,25.54万人,农村劳力9.99万个,比1962年分别增长13.65%、13.44%、13.26%。从事农业劳动力9.16万个,林、牧、副、渔劳力8600个。农村经济改革后,劳动力向林、牧、副、渔、乡镇企业转移。1989年农业人口上升到26.8万多人,农村劳动力增至13.46万多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10.08万个,从事林、牧、副、渔、乡镇企业的劳动力3.94万个,是1979年的3.3倍。
二、耕地
按本市现行区域,1949年,有耕地34.49万亩。其中水田11.63万亩,水浇地4700亩,旱地22.39万亩,农业人口15.39万人,人均耕地2.24亩(水田0.75亩,旱地1.45亩)。到1962年,旱地变水田(地)5.07万亩,人均水田0.87亩。60年代后,工、农和交通运业基本建设用地增多,到1979年,全市有耕地31.58万亩(其中水田扩大到22.95万亩,水浇地2.8万亩,旱地减少到5.83万亩),1989年耕地降到28.7万亩,其中水田22.1万亩,占77%。40年中,全市耕地减少5.79万亩,农业户人均耕地降至1.05亩。爱惜耕地,管好耕地已为基本国策。本市成立土地管理机构,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制定具体管理办法,进行土地监察,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和复垦土地,已引起重视,使建设用地、国土开发、进入法制阶段。
三、农业机具
本市历代以牛、马、骡、驴为耕地、运输动力,锄、犁、斧、刀、水车等为农业生产工具。1954年,始用马拉双轮双铧犁、收割机、播种机。1956年5月开始,有8台拖拉机耕地。
1.耕作机械:
1959年成立拖拉机站,有拖拉机12台,450马力。1972年市站撤销。65台拖拉机(1401马力)下放给除山区天台公社以外的23个公社,建立起集体性质的公社拖拉机站。1973年,公社又将部分手扶拖拉机及小型机引农具下放到大队、生产队,建立起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体制。市上成立农机管理站,统一管理和进行业务培训。机耕由旱地转向水田,由耕作转向脱粒、运输、加工等。到1983年,全市拥有大小拖拉机2035台,31433马力。机耕面积由1973年的2.63万亩上升到9.17万亩,脱粒水稻、小麦面积由9.44万亩上升到17.32万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机械从集体所有转向私人所有,大型大马力拖拉机被小中型代替,由以田间作业为主转向运输。1989年全市拖拉机总数3532台,约5万多马力,机耕面积21.3万亩。
2.收插机械:
插秧机。1961年,由广西引进半机械化人力插秧机,因故障多,质量无保证,应用差。1974年由湖南引进东风—25型机动插秧机,仍因故障多,未能推广。1975年引进上海Ⅰ—型机动插秧机,试插较好。市农械厂参照东风—26型与上海一型,对行距进行调整,试产汉江—1型机动插秧机5台,效果较好,投入生产。1977年应用61台,244马力,插秧3600亩。1978年发展到149台,447马力,插秧8350亩。1979年后,杂交水稻面积扩大,插秧密度增加,机动插秧机不能适应而停止。
水稻脱粒机。1974年开始使用。先为人力,后为电动,还有手扶拖拉机带动双滚桶打谷机,使用方便,日脱粒水稻20亩左右。1980年达1603台。1985年市农械厂制造小型人力打谷机,适应家庭承包责任制需要,且价格低,操作维修方便,日脱粒3—5亩,当年就普及7272台,平均6户1台。用拌桶打谷极少了。
小麦脱粒机。1965年曾试制全喂入式简易小麦脱粒机,性能差。1972年,引进镇江工农—400型小麦脱粒机,虽麦、糠分离,但效率低,故障多,1979年,使用支农—50型、70型,每小时脱粒0.5—1亩多,破碎率低,操作维修方便,价格低,1985年,全市有1544台,多数农民已不用连枷脱粒。
3.加工机械:
解放初期,农村仍用人、畜力砻子、石碾或水碓水磨,捣米磨面。1958年市农械公司试制成功碾米机,农村逐步采用。1963年市拖拉机站用拖拉机带动打米机、磨面机,在市郊及沙沿、武乡、白庙、徐家坡等公社为群众服务。农村开始建立和添置打米、磨面,饲料粉碎机械。1973年全市有农副产品动力机械913台,4955马力。1985年达4677台,30613马力,总值95.99万元。其中集体1035台,总值80.02万元,农民私有627台,占16.64%。平均每个村民小组有加工机械1.04台,实现打米、磨面、饲料加工不出村。
4.运输机械:
民国初期,农民收割运送粮食,主要是肩挑背背,以后公路沿线乡村开始使用架子车。解放后,架子车增加较快,1973年全市达13216辆,平均每个生产队有9辆,除山区外,一般运输都用车运。70年代后期,手扶和小型拖拉机成为农村运输的主力。1981年有带拖车的小拖拉机1450台。农业总运量224.39万吨公里,其中机械运量占71%。到1985年,全市参与运输的拖拉机2535台,有农用汽车88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