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牲畜
牛 本市黄牛、水牛役用为主。民国时期,私人自繁、自养、自用,1949年,养牛7359头。解放初期,仍为私养,略有发展。农业合作化时,耕牛折价入社后,以集体饲养为主,曾提出不少鼓励繁殖、减少死牛和向外地购牛的办法、措施,由于饲养不善,发展较慢,1976年,全市养牛11143头,每年繁殖均小于死亡和外购。1978—1981年,4年购牛4679头,平均每年外购1169.75头;流出资金366.56万元,平均每年流出91.64万元,每头牛780元。4年中死牛4295头,年均1073头;自繁自养1160头,仅为外购数的24.79%。1981年后,耕牛归私有私养,稳定在8000—9000头之间,基本无外购。1986—1988年净增304头。
奶牛 1952年市内只有2头。1959年汉水乡建国奶场,外购奶牛7头,1964年并入城关镇奶场,奶牛增至17头。汉中地区畜牧场先后购进繁殖268头,1981年市奶场建立,全市奶牛增加到286头,年产奶1425845市斤。之后,出现养奶牛专业户20多户,拥有奶牛40多头。1989年,全市奶牛发展到597头,年产奶1295吨。
市奶牛场,其前身为第一猪场。1976年,引进奶牛7头,改为奶牛场。1982年从金华乡侯家营迁七里乡沙包梁。1989年,有奶牛140头,产鲜奶34万公斤。全场有职工35人,其中中级技术人员3人,初级技术人员1人。
猪 本市农村素有养猪习惯,一为积肥种田,二为吃肉和卖猪换钱。1949年,全市生猪存栏2.4万头。解放初期,私养为主。1957年发展到4.85万头。人民公社化后,公养私养并举,国家、社队都办集体猪场,市上曾在曹寨办万头猪场,后因饲养管理不善,饲料难以解决而停办。
1962年,毛泽东主席写信号召农民养猪,并把猪列为六畜之首,本市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养猪,把2%的耕地划给农民作养猪饲料地,把养猪积肥、投肥作为集体分配的内容之一,集体分配粮食按养猪头数分饲料粮。至1971年,全市生猪存栏8.98万头,向国家交售2.69万头,养猪户自食1.42万头。1972年后,市食品公司给区、乡配备专职干部,帮助发展养猪业,并实行“购五留五”(给公司交售五成,养猪户自留五成)、“斤猪斤粮”(交售百斤猪、奖售百斤饲料粮)和奖化肥、布票等办法,鼓励农民养猪。此时,社队集体养猪也有发展,至1977年,全市生猪存栏10.87万头,交售3.42万头,养猪户自食2.75万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猪场陆续停办,私人养猪发展较快,至1989年,全市生猪存栏13.57万头,农民销售和自食10.73万头。
羊 丘陵、山区自古养羊,但数量不多。1949年有山羊、绵羊86只。合作化期间发展到1250只。公社化初期,上升到3280—4730多只,1963年后,养羊下降到400—850只。1971年后,又有回升,特别是奶羊逐渐发展,1980年达2000多只,年产鲜奶21.75万公斤。由于销售不畅,加工无着,1982年后,奶羊下降到103只,全市养羊仅有438只。
兔 民国时期,个别人家作观尝喂养。多为本地小白兔,体重1—2公斤。1948年河东店一杨姓居民笼养安哥拉长毛兔6只。解放后,市内有10多户喂养,逐渐发展到600多只,市场出售每对4—5元。由于兔子繁殖快,不吃粮,城乡都开始养兔。60年代初期,发展到2.4万多只。1977年,引进青紫兰肉兔800多只,贷给农民饲养,由于销售、管理、疾病等原因,没有发展起来。1983年,从江苏、四川等地引进种兔8000多只,其中有比利时种兔56只,扶植一些专业户喂养繁殖,当年向勉县、宁强等地提供种兔2400多只。1985年后,一些农民作为稍带副业,没有大的发展。
二、家禽
以养鸡为主。为农民家庭副业之一,一般农户喂三、五只,多则10来只。公社期间,一度因鸡食集体庄稼,一些社队限制喂养,禁止敞养,养鸡减少,蛋和肉鸡收购、供应困难。1970年后,市食品公司对鲜蛋收购采取“斤蛋斤粮”(收购1斤蛋奖售1斤粮)、奖化肥,奖布票等,养鸡有发展。1978年后,引进产蛋多、生长快的来航等新品种,养鸡重点户、专业户开始出现,鸡、蛋商品率增加。定点调查结果,1982年存栏鸡23.86万只,户均4.06只。每户交售商品鸡23只,售蛋130公斤,收入400多元。饲养50只以上的重点户,由1981年的90多户增至4272户。1983年,重点户占总农户的6.65%。1985年后,养鸡稳定发展,商品蛋每年都在100万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