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业务
一、电报
1.电报种类
民国4年(1915),汉中开始办理电报业务,当时按电文内容分为寻常(普通)电报、加急电报、新闻电报、明商电报4类。民国11年(1922),交通部颁发《电报收发规则》,规定电报分为4类,即政务电报、公务电报、特种电报、寻常电报。民国12年(1923),吴新田军队驻防汉中,电报局受其控制,增加了官军电报,实行记账拍发,从未结算,实为“免费”军电。民国34年(1945),取消了记账军电,官军电改为全价。新闻电分为加急和普通新闻。同年,美国空军进驻汉中,又开办国际电报业务。民国36年(1947),将官军电分为政军电和政务电,并增加特快电。其余电报分为寻常和加急两类。
解放后,为方便群众,1950年2月1日,增加夜信电。1958年,邮电部颁发新的电报业务规程,电报按使用范围和传递顺序分为7级5类24种。1961年1月1日起,电报按传递顺序定为7级5类25种。1985年4月1日起,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将电报划为8种,即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电。这8种电报,按传递顺序分为4等20类。
2.处理程序
开办电报业务初期,拍发电报为摩尔斯人工机,采用音频震荡器“打点划”。民国15年(1926)至民国22年(1933)间,外线经常阻断,电报“滞留”发报局,而军电抢前,常冠“火急”、“飞火急”、“十万飞火急”、“限即刻到”等业务标帜。民国28年(1939),为防日机轰炸,电报局有线报房迁东关外吴基庄许家院子。发报改为三柱凿孔机,亦称快机,城内只办业务,由10人组成的报差组轮流将去报送报房,再将来报取回城内投送,昼夜24小时,每班1人,投遍全城,夜间城门关闭,报差要通报姓名、职业后方可出入。电报处理繁杂,多系徒步投送,传递速度十分缓慢。
解放后,1956年10月,开始使用载波电报,由汉中发西安,倾刻即达。1960年4月使用电传打字机,发报由“打点划”、“敲郎头”改为“打数码”,收报由人工手抄电码改为机械自动收录电码,城区投递电报由自行车改为摩托车。1984年10月,使用中文译码机,来报由人工译码变为机械自动译码,劳动强度降低,工作质量提高。1986年4月14日,开通汉中至西安的自动传报电路,电报处理进入全自动化阶段。
3.电报流量
民国初期,每日发报13至18份。抗战时期,军政电报猛增,民国29年(1940),月均发报4600份。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月均发报降至650份。解放战争开始后,电报又增,民国36年(1947),月均6000份。民国38年(1949),全年发报6870份,月均540份,国民党军队溃逃,最后两月未发一份电报。
解放后,电报流量逐年增多,1952年超过万份,月均820多份。1960年达7万份,月均5850份。“文化大革命”动乱,电报下降。1968年发报2万份,月均1600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造反”组织相互煽动派性的电报。1976年发报超过10万份,月均9000份。80年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信息交流,电报频传,1985年发报20.47万份,月均17000份。1989年发报26.7万份,月均22250份。
二、电话
1.长途电话
民国37年(1948)以前,长途电话的挂号由电报局(今南大街)专线台受理后,经万仙桥长途台人工接续完成后通话。
解放后,长途电话按使用等级和接续顺序分为8种,即代号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1985年4月1日起,改为6种,即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动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长途电话挂号由长途电话台直接受理,营业窗口受理的长途电话由发话人填写长途电话挂号单,交营业员按顺序编号报告长途电话台接续,市内专线电话用户挂发的长途电话。由发话人通过本单位的单机直接将发、受话人姓名、地址或电话号码分别报告长途台,长途台接通后转发话人通话。1971年市内电话改用自动拨号后,将汉中至西安的长话由人工接续改为半自动接续,以后陆续将汉中至地区各县的长话也改为半自动接续,其中本市与城固、勉县、略阳之间长话实行直接拨号。解放后,长途电话业务量逐年增长,1950年发话30063张。1960年发话133000张。“文化大革命”动乱,电路阻断,1968年发话仅23800张。1970年后,长途业务逐步回升,1985年发话515000张,1989年发话646000张。
2.市内电话
市内电话业务始于民国27年(1938)初,欧亚航空公司在汉中设立航空站后,最先由万仙桥长途电话台架通一条市话专线至西关航空站。抗战期间,日机轰炸城区,市话发展很慢。抗战胜利后,市内商业电话开始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关一带。民国35年(1946)底,市话装机容量为80门,实装22户。民国36年(1947),国民党一些军政机关迁汉,市话逐步增多。民国38年(1949),装机用户167户,其中军政机关116户,商业51户。是年冬军政机关溃逃,市内电话破坏殆尽。
解放后,经过一年的恢复,1950年底共装45个用户,其中军政7户,工商21户,公务17户。1971年,市话由人工交换改为自动拨号,装有665个用户。1989年,市话装机容量3000门,实装用户单机2859部,另有并入市话网的用户小交装机5540门。
市话营业区按“单局制”的标准结合城区街道布局及行政区域,以邮电局市话交换点为轴心,以杆路长5公里为半径而划定,其区域是东至新桥、南至汉江大桥、西至明珠桥、北至铁路天桥。在市话营业区内,又以市话交换点为轴心,2.5公里为半径,结合市话发展趋势,划定基本营业区。市话基本营业区东至小关子五郎庙、南至南环路(拜将坛南端)、西至西环路(地区医院)、北至三里村。基本营业区内的市话杆路,由邮电局维护,不计维护费,2.5公里以外,则要计费。
3.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交换点有5处,即河东店、宗营、武乡、铺镇和龙江。农话营业区域的划分是以交换点为中心,1华里为半径,主要便于核定农话月租资费。1963年以前,农话人、财、物由市财政核算。1963年后,纳入省财政计划内统一核算。农村电话的通话种类和接续顺序与长途电话业务相同。1977年至1978年在河东店、武乡、铺镇先后安装了自动交换机,三个区至市内各用户及三区内相互通话均直接拨号,仅宗营、龙江两处交换点内的农话要经过交换点半自动拨号接转。1989年,农村电话机总数1501部,其中自动电话1422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