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本市人口生育处于自然繁衍状态,总人口长期徘徊在20万左右。民国36年(19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市人口总数由1949年底223883人,增到1989年底的439708人,40年来人口数量增长1倍。本市人口发展经历了高峰期—低谷期—高峰期—稳定期四个阶段。
1950至1957年,为第一个人口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出生率高,人口总量增加。7年中人口净增43900人,平均每年增加6271人,年均增长率达到27.65‰。1958至1961年为低谷期。这个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困难,人口增长随之缓慢,为低出生、高死亡阶段,3年人口净增7400人,平均每年增加2467人,年均增长率为9.9‰。1962年至1972年第二个高峰期。由于60年代中期渡过经济困难,生活水平提高,出生人数高于平常年间,加之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人口发展失去控制,人口总量大幅度增加。10年时间,人口净增97900人,平均每年增加9790人,年均增长率高达33‰。1973至1990年,为人口发展的稳定时期。全面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生产呈现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1980年初总人口384046人,年末390209人,年平均387128人;出生人口4323人,出生率11.17‰;死亡人口2194人,死亡率5.67‰;净增人口2129人,自然增长率5.50‰(省人口志《1980年陕西省六大城市人口变动统计表》载)。1981—1990年这一阶段,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经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阶段,政策完善,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人口呈现低死亡、低增长。1990年,自然增长率为9.34‰。
从人口普查资料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221100人,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为266059人,1953至1964年的10年共增加44959人,增长20.3%,平均每年增加4496人,年均增长率为1.9%。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为396793人,1964至1982年的18年总人口增加了130734人,增长49.1%,平均每年增加7263人,年均增长率为2.2%,高于全国2.1%、全省1.9%和全地区1.8%的平均增长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为441725人,从1982年到1990年的8年间,共增加44932人,增长11.32%,平均每年增加5617人,年均增长率为1.25%。从1953年到1990年的37年期间,全市总共增加了220625人,增长将近1倍,人口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5962人,年均增长率为2.3%。
第二节 机械变动
汉中一直是陕西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秦汉以来,就已成为一个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据文献记载,本市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利于发展生产,商贸发达,物产富庶。同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人口迁入频繁,迁出较少。(详见1949年以前历代人口迁入迁出表)。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大批机关、学校、工厂、军队及难民迁居汉中城乡,仅城内人口就达8万以上。民国34年(1945)4—6月份本市寄籍户口统计,本市寄籍人口达4239户,18185人。到1950年底,全市人口为208745人,城市人口51100人。1949年底由山西、陕北、关中和山东、湖北老解放区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的一批干部和西进的工作大队,两批共290余人到达本市建立新政权,这批干部及家属后来大部分在本市定居。
1968—1980年,全市先后共有17187名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其中3511名分配安置邻近7个县,后来均陆续回本市城区安置就业。
1969年12月,国家修建阳平关至安康段铁路,宁强县大安镇一个生产队15户56人集体迁来本市赵庄公社韩塘大队安置落户。
7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中央部属和省属工业企业、医院21个,迁入城镇的职工和家属人数达5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