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城
洛川县城位于洛川原面中间地带。城池呈长方形,城东、西、南三面环沟,地势险要。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从旧县镇迁于今址。
原凤栖堡城周长三百五十七丈八尺,建县后,第一位知县苏彦承修,旧基加高培厚。东西南三面二百六十七丈八尺(原北门在今新华书店楼处,坡下为堡内,坡上即堡外),向北拓接,东西两面各长六十丈,北面长九十丈,三面共长二百一十丈。高均二丈五,顶厚一丈三尺。城上垛墙,除四门台顶,每门一阁。城身连炮台两侧凑长四百八十三丈,筑墙四百八十三堵,每堵长八尺,砖砌九层,高三尺,顶厚一尺二寸。城楼四座,每座三间,四面转角,五檩悬出。下起高八尺,上起高七尺,起架五尺,通高二丈。北展城基,置买民田一百五十七亩七分六厘,每亩价银三两,共计用银四百七十三两二钱八分。
嘉庆十年(1806)知县刘毓秀重修北门楼。
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黄大祯重修四门城楼。
光绪二十二年(1890)知县张钧补筑城身及城根缺陷处。
民国11年(1922)驻军营长李耀昌新修四面城壕,深、宽各一丈八尺,并用砖补砌女墙之坍塌处。
民国31年(1942)西城墙坍塌十丈余。县长周景龙集民工6000余人修葺之。三十二年(1943)又培修西城水洞。(详见县城图及街道图)。
1948年4月解放洛川战役中,城墙损坏严重。1955年拓宽街道,扩大建设,部分城墙被拆除,东西城墙,部分尚存。
二、县城建设
建国后,1949年10月1日,黄龙地委在洛川城内城隍庙后及文庙之间首建地委机关。
1950年,黄龙分区并入延安分区、原地委机关驻地移交中共洛川县委(即今农机公司地址)。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着力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从政府的体制上,虽然也有建设科的设置,然而解放伊始,百废待举,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技术条件,还不可能有个完整系统的城市建设规划。一般修建多属因陋就简,且无整体规划,给后来搞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
(一)国营企事业布局
建国后,城区开始向外扩大,1954年在城北1华里处修建洛川气象站。洛川县立中学校址紧贴北城墙西段。1958年,折除城墙、向北扩展,占地60亩。1958年,原黄龙分区卫生部由胡村迁移到县城北街(李和尚家院内),随后成立了洛川县人民卫生院,院址设在原柳营内。建院初,仍按军地混称,且配有枪支弹药。
1954年,建立了洛川汽车站,地址暂设县委和卫生院的中间,同年动工修建新址(今南关车站)。
1953年修建了南关食堂和旅社。
1953年城关粮站建成。局机关于1954年从王家巷迁入新址。
1955年4月,洛川县人民政府改称“洛川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城东修建新址。首先在胶泥胡同北段搭桥铺路。
1956年,又在人委以南修建了县委新址(即今招待所地址)。并在胶泥胡同(解放门口)南段搭桥垫基,同时修建了洛川报社和洛川县广播站。1956年,在卫生院门诊部之东、县委之西(汽车站迁走后,剩下的地方)建起了拖拉机站。
1957年,副食品经理部在桥东村以北、“狮子灵”以西修建了副食公司和饲养场。
1957年底,在“狮子灵”地段(今农机修造厂址)重新筹建了拖拉机站新址,1985年逐步迁入。
1958年“大跃进”中,县文教局接收了拖拉机站旧址,建起了幼儿园(今幼儿园址)。
1958年,在副食公司东侧、烈士陵园壕西侧,建起面粉厂,后改电厂(今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