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 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多出露在基岩山麓和孤山的山脚以及洪积扇、冲积扇比较低洼的部位;在河谷两岸和冲沟切割地段以及陡崖陡坎底部也常有泉水出露。本县泉水颇多,清代以前有鱼龙泉、一湾泉、槐芽泉、龙舞泉、清远泉、崖下泉、柿林泉、珍珠泉、观音泉、五眼泉、一碗泉、华岩泉、莲花湾泉等。今较大者有青化珍珠泉、柿林泉、槐芽泉、汤峪温泉、河底泉、北兴泉、河池闪电泉等。或用于农田灌溉,或用于水生养殖,还可供人们沐浴、水疗、游览等。
地下水工作队对三处泉水曾进行动态观测。北兴一组泉水量最大,出水量60—70吨/小时。其次是河底二组和西柿林二组泉,出水量均在25吨/小时左右,年变幅在5—15吨/小时之间。枯水期在5—8月,丰水期在冬季。属降水入渗及水文型,且为多年调节。三泉年出水总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
地热水 秦岭北麓,汤峪河出峪处,有地热水资源,属“低矿化弱碱性硫磺钠型高热水”,水温50℃—70℃,日均出水量500—600立方米,最大800立方米,最小300立方米,每小时出水21—33.3立方米,年产地热水23.7万立方米,含有钾、钠、镁、铁、钙、砷、碘、铵、氟、氡等元素。泉水来源是大气降水和汤峪河水入渗补给。入渗水沿山前碎断裂带不断渗入,至基部不透水岩和岩浆岩的热传导而加温,由周围山地向中间盆地运动,再通过断裂破碎带向上运动,在有利地形条件下溢出地表成为温泉。温泉出露的地质条件是在元古界混合岩与花岗岩接触的断裂带上,通过第四系砂砾石层涌出地面。据水文地质部门勘探,以汤峪温泉为中心,东到板桥沟,西至牛窑下,南从千斤石,北到漫湾村,方圆500米左右的范围以内,地下均有热水,埋深50—250米,储量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