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类型
本县植被具有华北、华中植物区系成份。由于地质年代古老、山体高大,故植物类型多、垂直分布带谱明显。森林植物1000余种,其中乔木100余种、灌木300余种、草本植物600余种。天然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及草本植物;人工植被为人造油松林、刺槐林、果林及农作物等。
全县森林覆盖面积为308万余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5.12%;荒山荒坡杂草覆盖面积为17万余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15%;人工造林覆盖面积为10236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25%;果林覆盖面积300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073%;农作物覆盖面积12万余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种植牧草覆盖面积973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23%。
第二节 分布
一 天然植被
本县天然植被主要分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五个植被区。
落叶阔叶林植被区 主要分布于桃川、鹦鸽、龙窝、高码头等4乡之海拔800~1100米低山地带,在二郎坝、太白河、王家堎等乡低山区域略高地带(海拔1200米)也有分布。为本县暖温带区域内地带性顶极植被群落。以天然阔叶林为主,有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板栗、槲栎、山杨、榔榆、小叶朴、山杏等林木及竹林。其大部分为采伐后而萌生的幼林,干矮弯曲者多,已趋衰退。在鹦鸽乡之陡地、土浅、石多之处,有片状分布的侧柏林。本区因人为因素也常有针叶树如油松侵入林内,形成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相。本区灌木类以优势植被出现的有黄栌、绿叶胡枝子、盐肤木、胡颓子、榛子、绣球绣线菊、蔷薇等;草本植被主要有兔儿伞、供蒿、牛尾蒿、野青茅、野棉花、前胡、紫苑、狼尾巴草、柴胡等。
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 针阔叶混交林是本县主要植被群落,类型较多,植被区系成份复杂,有暖温带、亚热带植被过渡的自然特色。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之海拔1100~2300米间,有松栎混交林、松(华山松)桦(白桦)混交林,也有栎、松、桦或阔杂分别成片分布相,形成不同群落类型。其树种组成有油松、华山松、锐齿栎、辽东栎、栓皮栎、槲树、红桦、白桦、山杨、铁杉、五角枫、山榆、千金榆、鹅耳枥、漆树、白腊树、核桃、野胡桃、栲属、椴属等。在黄柏塬、二郎坝、太白河、王家堎等乡之海拔1500米以下多为油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在嘴头镇、白云乡海拔1500~2300米之间,多为华山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局部地区海拔1300米处,也有华山松分布,呈群落植被相。本植被区灌丛以优势的松花竹、蔷薇、绣线菊、忍冬、园叶六道木、黄栌、盐肤木、胡枝子为主;草本以优势大披针、菊科为主。
高山针叶林植被区 分布于海拔2200~3100米之间,主要以太白冷杉、秦岭冷杉、落叶松为主。其次为大果青杆伴生红桦、白桦、铁杉、华山松,随垂直高度变化形成冷杉林、落叶松林植被群落相。本植被区灌丛以金背枇杷、药枇杷、松花竹、五台忍冬、华西银腊橹、香柏、高山绣线菊等为主;草本以菊科、百合科、龙胆科植物为主。在2900~3100米之间,为落叶松林带植被,并以优势出现的灌丛密枝杜鹃为多。
高山灌丛植被区 主要分布于太白山、鳌山海拔3100米以上,下限与落叶松带相接。植被群落为密枝杜鹃丛、高山柳丛、高山绣线菊丛;草本以优势蒿草、太白韭、龙胆草、太白银莲花为主。
高山草甸植被区 主要分布于太白山、鳌山海拔3100米以上,为片状群落植被相。
二 人工植被
本县人工植被主要分为4区:
人工造林区 分布于秦岭梁南坡、五里坡、沪家塬及各乡镇低山荒坡,以油松、刺槐、漆树为主。
果林植被区 分布于各乡镇低山地带,主要以苹果、花椒、山茱萸、核桃树为主,其次为柿、梨、杏、桃树等。
农作物植被区 多分布于低山、川道气候条件较好地带,以小麦、玉米、洋芋、豆类、蔬菜为主,荞麦、油料次之。
人工植草植被区 主要分布于嘴头镇塘口南滩阴湿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