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以境内太白山而得名,位于宝鸡市东南部。1953年设太白区(县制),与宝鸡县、岐山县、眉县、周至县、佛坪县、洋县、留坝县、凤县、宝鸡市渭滨区接壤,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1961年8月,置太白县。1984年政社分设,辖10乡1镇89村。1990年,全县共有49743人。
本县地处秦岭山区,山峰高耸,层峦迭嶂,岩陡壁,嶙峋积翠,沟谷纵横,河流交错。全县地形大势北仰南缓中高,背倚玉皇山、冻山、秦岭梁、青峰山。秦岭主峰太白山横亘中部,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红崖河、石头河、湑水河、太白河等上游呈山间小川道、小盆地,惟县城嘴头镇为较大的川道盆地。这里属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垂直气候带谱分布明显,小气候特征显著,有“高一丈,不一样”的说法。秋季多连阴雨,冬季较寒冷,春季多季风,夏季气候凉爽,自然景色秀丽,环境幽美,为避暑佳境。久负盛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六月天”及太白山的拔仙绝顶、高山湖泊、平安云海、斗母奇峰、石河石海及青峰山古迹、玉皇山翠峰、石沟悬崖飞瀑、王家堎古道松钟等天然景观,均令人神往,为游览胜地。
太白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森林植物达1000余种,中草药400种以上。世界上仅存的凤毛麟角植物——独叶草,生长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左右的林带。地方土特产以生漆、山萸、花椒、芸豆、甘蓝、甜椒、木耳等驰名省内外。尤其甘蓝、甜椒品质优良,产量高,为全省补淡蔬菜。野生鸟、兽达25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珍稀动物有羚牛、金丝猴、大熊猫、林麝、血雉、红腹角雉、锦鸡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六种一类水生野生动物,太白就占五种,有大鲵、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鲴鱼、水獭。已探明矿藏达17种,尤以金矿储量大而著名。黄金生产已跨入全国千两黄金县行列。次有镁、铅、锌、镍、铌钽、铌锡、大理石、石英石、钠长石、红柱石、云母石、石墨等。
太白有悠久的人类活动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遗迹和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历史上最著名的古褒斜道经境长达114公里,骆路道经境68公里。自夏代开始,这里便成为中原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和兵事要冲。商末,武王伐纣,南夷诸国军队经境会于孟津。战国时,秦惠文王伐蜀,经境进兵南征。三国时,诸葛亮伐魏,经境北出斜谷,以木牛流马运送粮草,且于今王家堎乡红岩村附近置赤崖府库。唐时,平川驿(今拐里村附近)“侣(似)樊川间景气……自黄蜂岭(今火烧滩附近)洎河池关(今关山附近),中间百余里地皆故汾阳王(郭子仪)私田,尝用息马,多至万蹄”。清时,农民反清义军四次于境内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鹦鸽刘家城保卫团兵变。抗日战争时期,工农红军转战中曾五次于境内活动。1943年5月,共产党员孙鸿(洋县人)在太白山区组建第一支革命武装——秦岭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建立起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四支游击队,对敌开展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打垮了境内国民党反动派,迎来了太白解放。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土地改革,打倒了剥削阶级,建立起公有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太白县(区)建立37年来,在地方党、政直接领詈下,太白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治山治水,开发资源,治穷致富,振兴经济,建设家园,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553万元,比1953年增长5倍多,比1978年增长0.929倍;财政收入达404.5万元,比1953年增长26.147倍,比1978年增长2.424倍;社会总产值达4468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达2560万元;国民收入达1960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走上集体合作化道路,小手工业、商业由私营转为集体联营、合营。195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17万元,粮食总产量857万公斤,手工业总产值2.3万元。到195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增长7.4%。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太白小型工业开始兴起。1961年,工业总产值95.69万元;农业总产值481.6万元,比1953年增长1.34%。三年调整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上升到17.91%。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本县虽未发生大规模武斗,然而由于受极“左”思潮干扰,工农业总产值处徘徊状态,年平均递增率仅0.95%。自第五个五年计划始,工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得以稳步发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工农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第六、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同时,增加对农业投资,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搞商品经济,全县逐步形成以采矿业、林业、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体的工农业生产格局。随着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的引进,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突破。黄金生产成为国家与地方重点开发项目,1986~1989年向国家交售黄金204.49公斤。1989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净增580万元,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259.8万元增加4倍多,达到1214.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6%。改革十年来,全县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农村经济欣欣向荣。198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839千瓦,化肥施用量达3035吨。粮食总产达1.6041万吨,亩产比1978年增长17.4%,农民人均产粮402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33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4%。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发展林、牧业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1989年,木材生产量达9700立方米(不含省太白林业局),产值达291万元,人工造林保留面积1.05万亩,为1961年1005亩的10倍;大家畜存栏13552头,为1962年7797头的1.7倍多;建立以林特产品、畜禽产品、中药材生产、补淡蔬菜、食用菌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农村第三产业“异军”崛起,总户数达721户、从业人员2932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0.51%,总产值达1051万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