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毛皮兽
黄麂(Muntiacus reevesi):俗称“麂子”,哺乳纲,鹿科。雄有基部分叉的短角,雌无角。毛色棕褐或暗褐,腹部白色。分布于茅坪、八里关以北山林中。皮可制革,肉可食。近几年收皮300多张。
黄鼬(MusteIa sibirica):俗称“黄鼠狼”。哺乳纲,鼬科。体长约30厘米,尾长约15~20厘米。四肢短,毛色赤褐,栖息林中水边、田间及村庄附近。夜间活动。主食啮齿类、小鸟及昆虫,亦袭击家禽。肛门近旁有一对臭腺,能放出臭气,用以御敌。毛皮可制衣、帽,尾毛可制笔。
狐狸(VuIpes vuIpes):亦称“草狐”、“赤狐”、“红狐”。哺乳纲,犬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一般呈黄褐、赤褐、灰褐色。尾基部有一小孔,分泌恶臭。居山林树洞或土穴中,夜间觅食,杂食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小型鸟兽及野果。性多疑而狡猾,行动敏捷。毛皮极珍贵。60年代以来,因滥猎,已少见。
青鼬(Martas fIaviguIa):亦称“蜜狗”。哺乳纲,鼬科。体长45~70厘米,尾长肢短,毛色鲜艳,为柠檬黄色,尾黑色。栖于山林中,见于华阳山区。夜间活动,捕食鼠类、鸟类及幼小山羊和鹿,是松鼠等小型毛皮兽的主要天敌。因被毛短、硬而稀,经济价值不大。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本县俗称“狗獾”。哺乳纲,犬科。体较胖,形如狐。吻尖,耳短圆,尾短,尾毛蓬松。体色棕灰,眼部有黑褐色斑纹。穴居山区的河谷、山边。杂食野果和鼠、蛙。毛皮可做皮衣、帽,尾毛可制毛笔。
山獾(Helietis mosehata):亦称“鼬獾”、“白猸”或“猸子”。哺乳纲,鼬科。体较猫小,呈棕灰色,两眼间、眼下、耳下、头后有白斑。栖息林中或岩石间。夜行。杂食。60年代前本县未见。现在秧田乡有分布。毛皮可做皮衣。
花鼠(Eutamias sibiricus):亦称“五道眉”。哺乳纲,松鼠科。体比松鼠小,背部有五条纵黑纹。穴居林区。行动敏捷。食植物种籽、坚果等。毛皮可做衣、帽。
松鼠(Seiurus vulgaris):亦称“灰鼠”,俗称“毛老鼠”。哺乳纲,松鼠科。体小,尾大。有灰色、暗褐色、赤褐色被毛。居林中,食松籽和坚果。为山林害兽。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毛笔。
兔(Lepus europaeus):即“草兔”,亦称“野兔”。哺乳纲,兔科。体长约50厘米,背部黄褐或赤褐色。穴居。觅食植物茎、叶。为农林业害兽。毛皮可制皮衣、帽。
红白鼬鼠(Retaurista alborufus):即飞鼠,亦称“大飞鼠”,后肢间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借此可在树间滑翔。夜间活动。食坚果、嫩叶、昆虫等。
狼(Canis lupus):哺乳纲,犬科。本县南北二山均有分布。性凶暴,为人、畜害兽。解放前常窜入城内,人、畜被伤者屡有发生。解放后平川地区逐渐绝迹。其毛皮可做褥垫、皮衣、帽。
豺(Cuon javanicus):俗称“豺狗”。哺乳纲,犬科。较狼小。性凶猛,动作灵敏,喜群居。袭击各类小型或中型兽类,亦伤害大家畜。毛皮可做褥垫。
鼠:哺乳纲,啮齿目部分动物的通称。其繁殖迅速,种类很多。本县常见的有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仓鼠、田鼠等。对社会及家庭生产、生活危害很大,一般昼伏夜出,损毁粮食、衣物,且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多种疾病。解放后人民政府即宣布鼠为“四害”之首,多次开展灭鼠运动。
其它有蝙蝠: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城乡各地均有分布。主食昆虫。为益兽。粪的肥效甚高,亦入药。
五 鸟类
灰鹤(Grus grus lilfordi):鸟纲,鹤科。涉禽,秋来冬去。
白鹭(Egretta garzetta garzetta):亦称“白鹭鸶”,鸟纲,鹭科。全身羽毛白色,背及上胸有蓑羽,枕部有两根翎羽,繁殖后期均消失。为夏候鸟,栖于平川低山区水边。以鱼虾昆虫为食。
苍鹭(Ardea cinerea rectirostris):俗称:“青庄”。鸟纲,鹭科。大型涉禽。体长85~90厘米。背部和尾羽苍灰色。头与下体白色。头侧及枕部黑色。前颈有2~3条纵长黑纹,下颈有白色毛状羽。本县平川、丘陵区分布的为留鸟,活动于田间、溪边、水塘边,捕食小鱼及蛙等。
白头鹎(Pycncnotus sinensis sinensis):鸟纲,鹎科。因眉及枕羽白色,故有“白头鹟”之称。一般视作益鸟。
鹧鸪(Erancohinus pintadeanus):鸟纲,雉科。羽色黑白相杂。栖于山林灌丛内。鸣时常立于山巅树上,肉肥味美。
杜鹃(CucuIus canorus canorus):即“布谷鸟”。鸟纲,杜鹃科。栖于山川林地。夏初,始以“布谷”声啼鸣。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cristateIIus):亦称“鸲鹆”、“鸜鹆”。鸟纲,椋鸟科。体羽黑色。啄和爪黄色。有冠状鼻羽。飞翔时翼羽下有“八”字形白斑。杂食果食、种子和昆虫。雄鸟善鸣,训练后能仿人言。
啄木鸟(PIcus canus):即绿啄木鸟。鸟纲,啄木鸟科。善啄开树皮捕食树林害虫,有“森林医生”的美称。
黄鹂(OnuIus chinensis dillusus):即“黑枕黄鹂”。鸟纲,黄鹂科。雄鸟羽色金黄有光泽。雌鸟则黄中显绿。营悬巢于高树枝端。啼声婉转,主食林中有害昆虫,属森林益鸟。
灰椋鸟(Sturnus cinernceus):鸟纲,椋鸟科。羽色灰褐。性喜群飞,食昆虫,为中型鸣禽。
黄鸭、凫(野鸭):均栖汉江河边,秋来春去,肉味美,为射猎对象。近年少见。
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即“水老鸦”、“鱼鹰”,鸟纲,鸬鹚科。分布于黄安、黄金峡沿汉江两岸,已经驯化,用捕鱼。
鹊(Pica pica sericea):即喜鹊,鸟纲,鸦科。营巢村舍高树上。食昆虫,亦食农作物籽食。仍视益鸟。近年少见。
鸹:即“乌鸦”。鸟纲,鸦科之一种。通体黑羽,营巢村舍大树上。五十年代前,每日傍晚,成群还巢,今近绝迹。
斑鸠:鸟纲,鸠鸽科。体羽灰色。巢栖村舍树枝上。天雨时多鸣叫。现少见。
鸽:鸟纲,鸠鸽科。多家养。
麻雀(Passe montanus saturatus):鸟纲,文鸟科。栖树稍或屋檐下,食粮食及小昆虫。现渐少。
画眉(Garruiax canorus canoyus):鸟纲,画眉科。常活动于灌木林中,食昆虫与植物种子,善鸣喜斗,鸣声婉转,可笼养。
秧鸡(Raiius aguaticus):鸟纲,画眉科。小型涉禽。上体羽毛暗灰褐色,下体褐色。两胁有白斑。栖息沼泽或近水草丛中。步行快速,不善高飞。夏季水田区多见。
家燕(HIrundo rustica gutturalis):体长约17厘米。上体呈黑色,前胸黑褐,腹部灰白色,翼尖长,尾呈叉状。飞行捕食昆虫,为益鸟。营巢房檐或屋梁下,春来冬去。
豆雁(Anser fabaIis serrirostris):鸟纲,鸭科。雄鸟体长约0.9米,雌鸟较小。头、颈棕色,肩、背暗棕色,腹羽和尾羽棕黑色,尾上覆羽纯白,腹部浅灰色。栖息田野、河滩。飞行时列“人”或“一”字形前进。春去冬来。现极少见。
六 爬行类
鳖(Trionyx sinensis):亦称“甲鱼”、“团鱼”。爬行纲,鳖科。分布河水、塘、库中,肉味美,营养价值高,为滋补佳品。鳖甲可入药。近年有人工养殖,发展潜力大。
壁虎(Geuko jeponicus):爬行纲,壁虎科。尾断能再生。常在壁上灯下活动。食昆虫。干燥全体可入药,性寒、味咸、有小毒。功能: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蜥蜴(Lacertilia lacertiformes):俗称“蛇蜍”,爬行纲,有鳞亚纲的一目。种类多,生活于平川、山地、树上和水中。食昆虫、蜘蛛、蠕虫等。
菜花蛇(Trimeresurus jerdonii):爬行纲,蝮蛇科。有毒。分布于丘陵、山区。
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n):爬行纲,蝮蛇科。有毒。生活于山区树林及水旁树丛中。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别称“草上飞”、“土蝮”。爬行纲,蝮蛇科。有毒,生活于山林中。
黑眉锦蛇(EIapke taeniurus):亦称“黄颌蛇”,爬行纲,游蛇科。无毒,常栖于村庄、房舍内。捕食鼠、雀。对人类有益。
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爬行纲,游蛇科。无毒,生活于田野及村庄附近。捕食鱼、蛙、蟾蜍、蜥蜴等。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爬行纲,游蛇科。无毒。生活于山地、田野、村庄。食鼠、蛙等。
水蛇(Enhydris chinensis):亦称“中华水蛇”。爬行纲,游蛇科。有毒。生活于田野、水沟、泥沼等处。
七 鱼类
鲤鱼(Cyprinus carpio):鱼纲,鲤科。汉江及各塘、库有养殖。
青鱼(MyIopharyngodon piceus):亦称“黑鲵”、“螺蛳青”。鱼纲,鲤科。汉江及各大塘、库有养殖。
鲢鱼(HypophthaImichthys molitrix):亦称“
”、“鲢子”、“白鲢”,俗称“毛鲢鱼”。鱼纲,鲤科。汉江及各大塘、库有养殖。
鳙鱼(Aristichthgs nobilis):亦称“鰫”、“花鲢”、“胖头鱼”。鱼纲,鲤科。汉江和各大水库有养殖。
鲫鱼(Carassius auratus):亦称“
”,亦称“鲋”。鱼纲,鲤科。汉江及塘、库有养殖。
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亦称“长春鳊”、“北京鳊”。鱼纲,鲤科。汉江及塘、库有养殖。
草鱼(Cbenopharyn odan ideilus):亦称“鲵”、“鯶”。鱼纲,鲤科。各塘、库内均有养殖。
鲴鱼(Xenocypris argentea):鱼纲,鲤科。汉江及各支流、塘、库均有。
鲶鱼(Silurus asotus):本县天然鱼类,亦称“鲇”。汉江、湑、溢、傥、酉、金各河及汉江南岸各河流中均有分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