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珍稀动物
朱鹮(Nipponia nippon):世界珍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见“朱鹮志”)。
大熊猫(AiIuropoda meIanoIucus):哺乳纲,猫熊科。形似熊而略小,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为黑色,其余为白色。性孤独,不群栖,善爬树,喜食竹类植物。分布在华阳镇的板桥、县坝、石塔河和茅坪乡的九池一带,共有79只。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哺乳纲,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无颊囊。颜面青色,体躯阳面灰黑色,阴面褐黄色,被毛质地柔软,毛皮极珍贵。
喜群栖,食野果、植物嫩芽、竹笋等。分布在坪堵、华阳、茅坪乡境内,共670多只。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亦称“扭角羚”。有蹄类哺乳纲牛科。体长2米左右,有短角。全身被毛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尾较短。夜出觅食,食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坪堵乡境内和华阳以北,共220多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 保护动物
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哺乳纲,猫科。体小于虎,尾长,体黄色,密布古钱状黑褐色斑点或斑环。居县东、北部低、中山区树林中。善爬树,食草食肉。因伤人畜,多被猎,现少见。毛皮可做大衣、皮褥,骨可入药。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俗称长尾雉、花雉。鸟纲,雉科。雄鸟头顶、喉部、颈上部为白色,眼下方有白斑;颈下部有黑色领环;背羽金黄,羽缘黑褐色,上有白纹;胸羽白,腹羽黑褐色;尾羽长达1400~1600毫米。雌鸟黄褐色。背部黑褐色,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深山林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狗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亦称“黑熊”。哺乳纲,熊科,体形肥大,全身被毛黑色,胸部有半月形白纹。凶猛,孤独,能游泳,善爬树,亦能立行。分布于八里关、茅坪以北山林中。熊胆、熊脂、熊肉可制药,熊掌可食,亦作药用。皮可做褥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又名苏门羚、明鬃羊。体形较大,雌雄均有短而尖的角,耳长,尾短,颈、背部有鬣毛。幼龄时毛色暗棕褐色,成年时为黑色,老龄时颈部有白毛,鬣毛特长,呈灰白色。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杂灌丛中。行动敏捷,胆小机灵,食多种草、灌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猕猴(Macaca muIatta):哺乳纲,猴科。毛色有光泽,前躯灰褐,后躯橙黄,胸、腹、四肢深灰色。群居山林,喧哗好闹,食野果野菜。现少见。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岩羊(Pseudois nayaur):又名石羊,哺乳纲,牛科。体长约1.2米,头长,耳小,角大并向上侧后方分开。被毛呈土黄褐色,两颊和腹部色白。行动敏捷,善跳跃,喜群居,无定所。分布在高山草地和灌木林中,常盗食农作物。肉可食,毛可做褥垫,皮可制革。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灵猫(Viverra zidetha):亦称大灵猫,九节狸。哺乳纲,灵猫科。大于家养猫,体长约65~85厘米,尾长约40厘米。毛色灰黄褐色,背部有黑纹和斑点,颈部有黑白相间的波状纹,尾部黑白环纹。雄灵猫的睾丸与阴茎间,雌灵猫会阴部均有囊状腺可分泌“灵猫香”。性喜夜行,杂食,常盗捕家禽。分布在林地边缘、村舍附近的山岩石洞中。毛皮可做裘。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水獭(Lutra lutra):哺乳纲,鼬科。半水栖兽类。体长可达70~75厘米。毛短密而柔软,背部深褐色。栖息河水边,善游泳,易驯养。主食鱼、蛙、蟹和水禽。肝入药,治痨瘵;毛皮可做大衣及领、袖口和帽子。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MegaIobatrachu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两栖纲,大鲵科。体长达60~70厘米,最大者可达1.8米,体重可达20~2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头宽扁,口大,有弧状锄骨齿;鼻孔和眼极小,无眼睑;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短,前4指,后5趾,趾间有微蹼。皮肤光滑有粘液,头部疣粒显著,成双排列。体外受精,亲体有护卵习性。叫声似小儿啼。分布在华阳山区溪流中,常遭捕杀。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锦鸡(ChrysoIophus pictus):亦称“金鸡”。鸟纲,雉科。分布在海拔千多米高的稀疏灌木林中。羽色美丽。雄鸟被羽可做装饰品。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鸟纲,雉科。俗称“野鸡”。体比家鸡略大。雄鸟羽色为深栗红色杂一灰色眼状斑,腹羽呈浅朱红色,两眼后上方各有一鲜兰色肉质角状突,喉下有肉裙。繁殖期,肉角和肉裙可膨大,色艳丽。雌鸟羽灰褐色,背部有黑斑点。栖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林中。善走不远飞,常被猎杀。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耳鸮(Asio otus):又称猫头鹰。鸟纲,鸱鸮科。平川、山区均有。昼伏夜出,主食鼠类,年捕鼠可达500多只。啼声可怖,被视为不详。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雀鹰(Accipitwr nisus nisosimilis):俗称“鹞”,鸟纲,鹰科。体羽大部灰褐,常栖山林间和村落河溪近旁。捕食鱼类和其它食虫小鸟。益害兼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林麝(Moschus moschiferus):俗称“香獐子”,哺乳纲,鹿科。体长80—90厘米,体重约10公斤。四肢前长后短。蹄小耳大,被毛棕色。雄麝有“獠牙”,脐与生殖孔间有麝香腺,分泌麝香,腺体在发情季节特别发达。多独居,具夜行性。食青草等。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山林中。近年因被盲目猎杀取麝香,数量大减,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勺鸡(Pucrasia macroIcpha xanthospiIa):鸟纲,雉科。雄鸟体长约55厘米。具有冠羽和枕冠。体羽大部分呈灰色,各羽具“V”字形黑纹,纹中有黑点,中央尾羽和尾上覆羽并杂有栗色黑缘纵纹。雌鸟枕冠和尾较短。成对活动于高山岩坡松林间。食松籽。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黑耳鸢(MiIvus korschun Iineatus):即鸢,俗称“老鹰”。鸟纲,鹰科。体长约65厘米。全身暗褐色,两翼下有一白斑,尾羽土褐色,叉状,黑耳、黑咀、黑踱、黑抓。营巢高大树上,城乡上空均可见,近年少见。主食啮齿动物和昆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鵟(Buteo buteo burmanicus):也叫“老鹰”。鸟纲,鹰科。通体羽毛褐色,尾部稍淡。近似鸢,唯尾圆不分叉。主食鼠类,为农田益鸟。体形更大者称大鵟(B.hemiIasius)。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红角鸮(Otus scops tsictonotus):俗称:“夜猫子”。鸟纲,鸱鸮科。栖息山地树洞中。啼声响亮,繁殖期彻夜不休、昼伏夜出,主食昆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三 肉用兽
野猪(Sus scrofa):哺乳纲,猪科。体长约1.2米,体高约60厘米。被毛黑褐色,稀疏而粗硬。吻长,犬齿极发达。四肢强壮,善奔跑。性凶暴。分布在八里关、茅坪以北深山林中,常夜出危害农作物及家畜,偶尔也伤人,为一害兽。是主要射猎对象。肉可食,皮可制革。
獾(MeIes meIes):俗称“攻猪”、“猪獾”。哺乳纲,鼬科。体长50厘米左右,头长、耳短,头部有三条宽白纹。毛灰色,时发黄。穴居,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善掘土,夜间出没,食昆虫、啮齿类蛙、蜥蜴、鸟、植物茎叶和果实。有冬眠现象。肉可食,毛皮可做皮衣、褥垫,毛可作刷和画笔。
刺猬(Erinaceus enropaeus):俗称“刺猪”。哺乳纲,猬科。体形矮小肥胖,身长短而密的刺,遇敌可全身卷缩成球状,刺直立,以保护身体。散居山林中,食昆虫、蠕虫、蛇等。肉可食,皮、刺可供药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