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内动物迁徙、蛰眠、复苏、鸣叫、交配、繁育,植物下种、发芽、结果、叶黄等,受气候影响,民间谚语中亦有反映。
动物候
惊蛰后,蛰虫复苏、蠕动。
春分后,蛇出洞。
清明后,燕子南来。
小满前后,四声杜鹃(当地称“豌豆花颗”、“算黄算割”、“换工做活”)始鸣。
夏至后,蝉鸣。
七(月)蝇、八(月)蚊、九(月)下架。
白露前,燕朝南。白露后,蛇入洞。
植物候
春分前后,桃花、山茱萸花开。
清明前后,杏花开。
三月(农历)清明不要忙,二月清明下早秧。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前后,梨花开。
穷人莫听富人哄,梨树开花忙下种(种包谷)。
小满插秧家把家,芒种插秧普天下。
芒种忙忙种(指种回茬包谷、豆类)。
夏至前,忙栽田;夏至后,忙种豆。
夏至插老秧,不够喝米汤。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荞。
谷子(稻谷)白露不勾头,割回家去喂老牛。
八月桂花开,九月菊花开。
麦种寒露口,种一碗,打一斗。
寒露种高山,霜降种河川(指种小麦)。
霜降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指种小麦)。
山黄石头黑,正好种小麦。
立春前后迎春花开。
腊月梅花开。附:气象测报
民国29年(1940)8月,佛坪县防空监视哨成立后,每天早晚测报气象,向汉中防空监视站报告。
1956年9月始在县城东官山顶建气象站,年底建成,为国家基本站。1957年1月1日始开展昼夜24小时航危报和天气报及雨、晴报的发报(测报组担负观测和发报;预报组担负短期及其它特殊天气预报)。
50年代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温度、风、日照、雪、地面状态、降水、蒸发(小型),计12项,其中气压、温度、湿度、风、降水5项,均有自记仪器配合观测,进行每日7次(1、4、7、11、13、16、19时)观测发报,并对1、7、13、19时4次作为定时观测。1980年1月1日增设浅层地温和冻土的观测。
70年代先后配备遥测雨量计、激光测云仪器。80年代,先后配发程序计算器和袖珍计算机、气象图片传真收片机。编制系列程序包括地面测报程序、气象表制作程序、航危报程序。气象预报已从较原始的看天、收图向数值预报定量化、客观化方向发展。气象预报服务每日早晚各1次,汛期增加中午1次,报给县广播站,由有线广播向全县发布当天及未来3天天气形势预报。
1978年建立陈家坝、三教殿、大河坝3个气象哨。1980年在各乡建立雨测点,主要了解汛期降水情况。
县气象站始建时6人,1989年达16人。1973年,对全县的各气候要素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收集。1979年10月,为汉中地区测报质量第一名,1985年7月被评为省测报先进集体。汉中电视台为县气象站拍摄了记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