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以乡村为主,农户占全县80%,住户分散,多为单家独户。建国前,农村住房简陋。据《佛坪厅志》载:“开山种地,良民尽多,村落绝少,不过就所种之地架棚筑屋,零星散处,所称地邻,往往岭谷隔绝,匪徒剽窃,守望难资”。境内沿椒溪、蒲河、金水河两岸,沟坝之处,住户较集中,亦有3~5户或7~8户的小院落,多以同宗联居,如西岔河乡磨石沟村的黄家院、杜家院、银厂沟村的李家院、陈家坝乡郭家坝村的王家院等,因祖辈迁此,年代较长,子孙多、分房另居。
其建筑布局特点,多为依山傍水或沟溪两岸和山湾山坳平缓处,均选择向阳避风、柴方水便之地。
农户建筑格局,除少数富裕户建造砖木结构的青砖瓦房,式样有“四合天井”、“一颗印”、“走马转阁楼”、“明阶檐”、“三合头”、“钥匙头”等;一些中等人家,建造土木结构的青瓦房或草房,多为架板筑墙或胡基垒墙;绝大多数贫苦人家以木竹编笆、涂泥作墙,上覆茅草,仅蔽风雨,俗称“千柱落脚的窝帐棚”;高山地区有的以砍木支架,以横木叠垒围墙,上覆茅草,称“摞木房”;个别外地流落本境穷人,无处安身,以宿祠庙、岩洞为屋。
建筑多以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其建房工艺精致者极少,唯岳坝乡岳坝村花房子杜家、袁家庄镇八亩田李家、陈家坝乡孔家湾村郑家等,均为清代雇请外地工匠建造,砖木结构之四合院、明阶檐的青砖瓦房。杜家花房子为走马转阁楼、即楼上建有木雕栏杆的通走廊,可四周行走,外墙有鸟、兽、花卉浮雕。李、杜、郑三家上房正厅门窗户格均有雕刻,檐柱、大门为朱红油漆,院内有石雕花盆、鱼缸、石条檐坎。
建国后,50~60年代,农村建设虽有发展,但仍以土木结构的草房、瓦房为主。70年代后,农村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土木、砖木结构的瓦房逐年增多,草房、摞木房减少。1979年后,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农村出现建房热潮,以建修砖木结构的瓦房为主。龙草坪、长角坝、袁家庄、东岳殿、三教殿、西岔河、陈家坝等乡村,尤以交通沿线居住的少数富裕户已建起砖混结构两层平顶楼房,新式门窗,美观坚固。多数村、组,草棚、摞木房已绝迹。据1985年,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对全县10个乡政府所在地和8个自然村,681户、3921人的调查统计,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8.83平方米。
农户在建房的地址选择上已有所改变,多选择靠近公路,有些高山边远住户也逐渐向河川地带迁建新房。据1989年,县民政局、城建局统计,1985~1989年农村437户,新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瓦房1916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