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本县较大宗族均有族谱,个别世家有家谱,内容大同小异,一般记录宗族演变历史、世系、字排、祠墓、族规等,部分谱牒还载有身居达官的祖辈传记、遗嘱、墓志铭等,代代相传,每隔二三十年续修一次,分抄数份,由贤能子孙收捡,每逢祭期,带至祠堂会看,如有损坏作弊情节,则斥为鬻谱卖宗,重罚不贷。因此。族人视同珍宝,留传给后世子孙,作为回归认祖、明籍辨宗之据。如本县城关方氏,系早年由湖北大冶县迁来,清末民初,湖北方氏将续修之族谱送来,以固族谊。
“文化大革命”时期,族谱被视为封建遗物而遭毁弃,保存至今者十难存一。县档案馆根据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文件精神,收档了较为完整的江氏家谱及李氏家谱两部。
《江氏家谱》为手抄本,续修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谱序追溯40余代。唐黄巢起义时,其远祖先自湖广之黄州、麻城迁西蜀,明末战乱中族人300余口失踪,复逃难贵州,于清顺治八年再北迁至陕,定居于汉中府西乡县空渠(今丰渠)。道光二十五年,制定整纲正伦之族规12条,凡逆伦乖戾者,均予鸣族重责。还记录了自晚明始祖江家谟以下的十余代数百人的姓名(含配偶姓氏),有的注明学位(如举人、廪生等)、生年、享寿等,其派行为“家季应自,洪言天廷,源远庆长,文章万世。”从族谱中足以窥见300多年来江氏家族的世系、迁徙及其繁衍等情况。
李氏家谱共2卷,清光绪十三年由李文敏续修,木刻活字版本,印刷精美,含祀事、祠祭、礼节、祭田、规条、律例等章目。
族谱系封建社会的产物,糟粕甚多,但其中也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宝贵的地方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