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航道
本县有70多条河流,能通航者仅4条。
汉江:由白沙渡入县境,经三花石、七星坝、茶镇、新渔坝去石泉,境内流长35公里。过去上至汉中,下达武汉,是本县物资集散的主要航道。1972年后为石泉水库坝堤隔阻,上下游分航。
牧马河:能通航109公里。从骆家坝到苦竹坝为上段,民国32年(1943)冬疏导整修,可行2吨小木船,1970年建马营电站后废弃;下段马踪滩至县城较少通航,经常通行的为城郊东渡至三花石段,航程42公里,可行5吨木船。由于公路、铁路的发展,60年代后,航运逐渐衰落,现今偶见零星木船航行。
泾洋河:从罗镇乡黄石板入境,至板桥乡罗家嘴入牧马河,境内流长37公里。昔日在古城至堰口一带,傍晚船只停靠事炊,点点灯火闪耀夜空,称为“洋源渔火”。西镇公路建成后,船只锐减,已无专业运输,只有少许沿河村民赶集自运。
子午河:从子午乡孟家嘴入境,经桑溪、王家坝、白沙渡入汉江,境内流长20公里,可通3吨木船。
二、渡口
过去,全县有固定渡口32处,均由民间组织的船桥会管理,以田产养渡。解放后,由乡村划分管理,采取国家补贴、群众摊派或收行人过渡费的办法维持。后由于建桥多,渡口逐渐减少,至1990年底,牧马河尚有救尸河、马营坝、回龙、响滩、筒车、桥坊、安家窑、白家坝、狮子坝、王河口,泾洋河有罗家嘴,子午河有明星、罗家坝,汉江有唐兴寺、碾子沟口、三花石、马家庄、老茶镇、三道夹保留渡口。摆渡船只载重1.2—3.5吨,客坐12—35人不等。
渡口虽订“安全守则”,但群众蜂拥争挤,常发生事故。重大的有:民国31年(1942)9月23日,牧马河中渡,五六十人挤一渡船,超载而沉,死30多人。1975年9月5日,堰口渡口因超载沉船淹死8人。1982年7月10日,白家坝渡口因船工操作不当沉船淹死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