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李家村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7000年前,牧马河流域已有先民从事农业活动。明代以前,已建成灌溉数千亩农田的金洋堰。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49年12月本县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反霸减租、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逐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1957年,一全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52%。其后由于来自上面一系列“左”的指导思想,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一平二调”共产风,使农村工作走过一段弯路。经过三年调整,“左”的错误有所纠正,在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开始呈现生机。又因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兴起,酿成10年浩劫,城乡一片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分配上的“大锅饭”、生产上的“大呼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县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经过调查研究,进行农业区划,为调整生产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数年间,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使农业生产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亿公斤,比1949年的0.575亿公斤增长1.3倍;油菜总产447万公斤,比1949年的108万公斤增长3.1倍。近几年,粮食产量继续增长,平均年递增2%,多种经营发展较快。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1.43亿公斤,农业总产值10185万元,较1985年增长11.4%,比1949年的1855万元增长4.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416元,绝大部分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