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的凸起,盆地的凹陷,堰口一钟家沟的东西大断层,泾洋河的南北深切,构成了西乡的地貌骨架,由于地面组成的物质不同,地貌发育也各具特点,加之长期的水蚀、机械风化、冰川作用及人为活动等,从而使地貌形态和性质也各有差异。析其特征,县境地貌有四种类型。
第一节 中部盆地
处于县境中部牧马河沿岸,亦称西乡坝子。东起古城,西到柳树,南起杨河南山脚一线,北止杨营北山脚一线,面积33.3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86%,海拔450—550米,为新生代第四纪断陷盆地上发育起来的冲积盆地。
处于四山环抱之中的西乡盆地,其四周为断层所控制。由于盆地处于几个构造带相互复合部位,基底古地形高低起伏,随着盆地内外差异性的升降运动,牧马河下游打开缺口,河流浸蚀作用逐步加强,因而形成了现今盆地内崎岖不平的岗梁及河谷地貌景观。盆地内沿牧马河发育着四级阶地。
一级阶地:县城周围的牧马河谷开阔地段,阶面平坦,略向河流倾斜,宽1—2公里,阶面高出河面5—7米,属嵌入式阶地。
二级阶地:主要分布于牧马河南岸和泾洋河西岸的肖家湾至高土坝一带,阶面宽一般百米以上,最宽处达1500米,高出河面15—25米,与一级阶地缓坡连接,上部为亚粘土,下部为砂砾石。
三级阶地:分布零星,不连续,阶面狭小,宽不过500米,高出河面40—50米。以冲沟发育为主,冲沟把阶地切割成带状。
四级阶地;零散分布于牧马河北岸和泾洋河东岸,形态不完整,阶面一般宽数十米,最宽500—800米,阶面高于河面60—90米,为浸蚀阶地。
此外,盆地内尚有岗梁地貌,相对高差50米左右,属再新地质构造和河流浸蚀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沟渠相间、连绵起伏的地形。梁顶平缓,是长梁状,沟谷宽而浅,多呈“U”型,沟梁均与河流直交,并向河流方向缓倾斜。如黄池、丰东一带地貌即为盆地内的岗梁地貌。
第二节 西北丘陵
丘陵是相对高差小于200米的起伏地面。西乡盆地西北部均为起伏的丘陵地带,涉及12个乡(镇)、91个行政村,面积137.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35%。
丘陵地区一般海拔500—900米,相对高差50—200米,向西南与峡口、文贯、钟家沟、骆家坝等乡流经的牧马河为界,牧马河以南过渡到大巴山中山地带。因其岩层由花岗岩、砂页岩和片麻岩等组成,加之地质构造年代早,长期风化,流水浸蚀,形成我国亚热带特有的馒头状浑圆的岗梁山丘,连绵起伏,山势低缓,沟梁相间,谷宽坡缓,湾、沟、坝则是丘陵地区常见的陷落的低凹地貌,沟梁与河流直交,并向河流方向缓倾斜,也有少数海拔千米左右的浅山。
耕地质量较好,土层较厚。主要土壤是黄褐土,其次为水稻土、潮土及少量黄棕壤。热量条件较好,年均气温13℃,有利于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生长。年降水量较盆地偏少,夏季干旱是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第三节 东部低山
低山位于盆地东部,包括茶镇、高川两区及碾子沟、马家湾、三郎、二郎等乡的部分村,面积148.37万亩,占县总面积的30.54%。 低山区海拔小于1200米,相对高差200—500米,多由花岗岩、变质岩、灰岩构成地貌,部分地区也出露有千枚岩和板岩。在新地质构造及河流浸蚀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沟谷切割,支离破碎,形成沟梁相间,连绵起伏的地形,其间亦有小面积坝子,如木竹坝、小渔坝、三郎铺、七星坝、简池坝等,上高川经中高川至下高川一带属灰岩溶蚀盆地。
土地坡度较大,平均坡度28.4度,田少,地多,耕地质量较差,地陡土层薄,肥力不足,土壤以黄褐土、黄棕壤为主,亦有少量水稻土、紫色土。小气候影响大,年均气温10℃,低温为主,灾害多。
第四节 南部中山
中山位于南部米仓山一带,属中温带地区,东起洋溪,西至大河坝,面积166.44万亩,占县总面积的34.25%。海拔1200—2400米之间,麻柳乡的巴山林高241 3米,为县境内最高峰。
中山地貌多属大巴山古冰川地貌,多由灰岩组成,其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和碳酸镁,岩性坚硬,在地壳内力的剧烈抬升影响向下,皱褶断裂比较发育,因而山势陡峻,河谷深切,形成许多狭窄的“V”形山谷,如泾洋河谷、巴水河谷、麻石河谷及号称“一线天”的阴死河谷。由于地质构造年代早,加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浸蚀,形成特殊的石灰岩地貌,多出现陡峭谷峰、干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其地表石骨嶙峋,峰林突兀,流水稀少,地下千疮百孔,廊洞纵横,水声潺潺。龙池乡的倒水洞,大河乡的曲江洞和高洞子均为较大的溶洞。
该地区人稀、土地多,山大、坡陡、耕地质量差,气温低,热量条件差,年降水量大,因而低温和湿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