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 又叫踩柳木腿,民间造型艺术,跷高3~6尺不等,木腿上装有踏脚板,表演时将木腿扎于腿上,按剧目分演人物,多少不限。踩时多走圆场,有的还安排小丑、彩旦,表演“扑蝶”特技,如跳、扑、单腿踢、打旋、奔跑、劈叉等,甚为精彩。
压压板 又叫压板压(即跷跷板),在狭长而厚的木板中间装轴,再装于支柱上固定,两端坐表演者,一起一落,表演者以戏剧人物造型,锣鼓伴奏。
背灯 由众多儿童身背扎制的各样花灯,走各种队形。表演时配以锣鼓,不断发出节奏鲜明的哎、哎的欢呼声。
身子 民间儿童舞蹈,由少年儿童表演戏剧人物某种特定情节下的身段,无白无唱,因而又叫哑吧戏。有三鞭对两锏、送亲娘、武松打虎等。多流行于建民乡刘家营一带,建国后少见。
小场子 系民间歌舞,川道、山区流传较广,有独特风格。以3尺见方木桌为台、一丑一旦表演,丑角以逗趣为主,旦角以唱配合,说、唱、表、舞综合运用。丑角表演动作幅度大、风趣、诙谐、夸张,旦角表演含蓄,只占桌子一角扭摆。演唱时形成一定的组合动作,如半边月、黄龙缠腰、矮桩、三碰头、双蝴蝶等,丑角挽草帽圈,帽型繁多,新颖别致,变换异常迅速,为塑造人物,丰富表情,渲染意境起到了很好作用,演唱民间小调、花鼓子、八岔戏等。
地蹦子 系民间歌舞,因划地为台表演而得名,一生一旦,上场后先作舞蹈组合动作,然后演唱小调、八岔戏等,每段唱毕,又有一段完整的舞蹈组合动作。且唱且舞,生旦照应、颇为有趣。
跳
公 又叫跳坛,旧时民间祭祀歌舞,流行于乡间。用一筛子置院中为设坛。跳坛分开坛、庆坛和收坛三段。开坛由巫婆、神汉在坛上跳四方,意在驱散邪恶。接着,由一灵官头戴鸟纱帽,两鬓插黄表纸花、手执黑鞭上场,边舞边放黄烟,口中念念有词,有时唱端公调,舞蹈动作呈骑马状,双肩呈凹型,舞毕即唱端公戏,为庆坛。这是跳坛的主要内容。跳毕即唱为收坛。建国初,乡村中依然盛行,70年代后,已销声匿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