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以演皮影戏为主,有地道风格。清咸丰、光绪年间兴盛时,仅五里恒口方圆百里就有30多个班社。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音色独特而动人。曲板多、板式有二六、安板、代板、兴板、紧板、摇子和滚白等。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别,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本县文化馆已抄录662个本、折戏。
八岔是以汉江流域民歌、山歌、小调为基础演变而成的地方小戏。传统八岔戏目有150多个,以有小生、小旦、小丑的折戏为主,短小活泼,通俗易懂。音乐主要曲调是“八岔子调”,分阴八岔和阳八岔两种,无文场乐器,仅击乐伴奏,鼓点有单环子、双环子、长板三种,运用时有一定成规。
安康月调依月琴的音高定其他弦乐音调高低得名的一种曲调。属河南越调支流,入陕后被本地皮影艺人吸收,以皮影戏演出。咸丰、同治年间有班社活动,剧目520多个,已抄录325个本、折戏。唱腔有四种(长腔、夹腔、五腔、喊腔),常用的板路二十多个,音色变化多样,音调缠绵娓婉,打击乐器与汉剧相同。
八步景又叫巴不救,原为说唱曲艺,经地摊子艺人不断丰富提高演变成皮影戏,有230多个剧目,已抄录128个本、折戏。八步景始于明代,由外地传人,原无丝弦伴奏,后加打击乐及管乐,打头有十多个,唢呐曲牌18种,唱腔有7种。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有男女老少声腔之别,有拉黄腔,曲调悠扬悦耳,音色深厚响亮,具有独特风格。
安康曲子属民间座唱音乐,亦称念曲子。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辅之,还有牙子板等打击乐。形式多为自弹自唱,或一人唱众人和,气氛热烈,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调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调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体裁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清代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民国年间盛极一时,建国后于1957年搬上舞台,至今活跃于业余文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