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历史 | 艺术 | 民俗 | 图片 | 线路 | 文物 | 视频 | 出游 | 专题 | 景点 | 特产 | 美食 | 传说 | 吃住 | 休闲 | 交通 | 论坛 | 团购 | 搜索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三秦游
首页 | 西安概况 | 宝鸡概况 | 咸阳概况 | 铜川概况 | 渭南概况 | 延安概况 | 榆林概况 | 汉中概况 | 安康概况 | 商洛概况 | 杨凌概况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岚皋县概况介绍大全 > 正文

岚皋县的粮食作物

2012-10-17 10:58:55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粮食作物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玉米、洋芋比重最大。夏粮为洋芋、小麦、豌豆、胡豆及其它杂粮。秋粮为玉米、水稻、红苕、黄豆、荞麦、绿豆、小豆、巴山豆等。清代及民国时期,耕作粗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丰年、平年、灾年时有发生。民国三十八年(194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9万亩,粮食产量2992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有较大发展。但受自然经济制约和政治运动影响,产量很不稳定。1950年,播种面积58.64万亩,产量31705吨。农业合作化中农业有较快发展,1956年,播种面积74.41万亩,产量44477吨。1958年,播种面积74.09万亩,产量47371.1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百日大旱和工作失误,平均年播种下降到63.86万亩,产量29189吨,其中1961年播种面积66.29万亩,产量22527吨。1964年播种面积64.92万亩,产量21005吨,为建国后最低年。1965年,播种面积63.54万亩,产量增至36463吨。“文化大革命”中农业遭受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徘徊不前,1966~1977年,播种面积51.46~63.65万亩,产量24110~43308.5吨。此后,贯彻中共中央农村经济政策,农业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播种面积59.86万亩,产量52557吨,首次过亿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展。1982年,播种面积57.76万亩,产量56165吨;1988年,播种面积56.43万亩,产量57372吨,为建国后最高年。1989年,播种面积59.51万亩,产量57352吨。
    夏粮作物
    本县历史上夏粮作物次于秋粮作物。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夏粮播种面积17万亩,产量7465吨,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36%,产量24.95%。其中洋芋占夏粮面积23.53%,产量占36.17%;小麦占夏粮面积41.17%,产量占37.24%;夏杂粮面积占夏粮面积35.30%,产量26.59%。建国后,随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革,良种推广,全年粮食生产向以秋为主,夏秋并重,以夏促秋方向发展。夏粮种植比重,高、中、低山各异。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小麦、洋芋并重,杂粮占十分之一。海拔800~1300米地区,以洋芋为主,产量占夏粮三分之二。小麦次之,杂粮比重极小。海拔1300米以上地区,洋芋占夏粮产量十分之八以上,是洋芋集中产区。1950年,夏粮播种面积17.41万亩,产量8070吨,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69%,产量占24.95%。1958年,夏粮播种面积26.05%,产量14918吨,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16%,产量31.49%。三年困难时期,全县连年干旱,夏粮播种面积减少到1959年12.61万亩,产量减少到1961年7411吨。1964年,因灾减产,夏粮播种面积19.68万亩,产量3011吨,为建国后最低年。1982年,夏粮播种面积21.68万亩,产量21764吨。此后至1987年连续五年夏粮丰收,平均年产量17091吨。1988年,夏粮产量19745吨。1989年,夏粮产量22101吨,为建国后最高年。夏粮生产有五大优点,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于夏粮作物生长;抗灾能力强,稳产保收;商品率高;与其它作物争地矛盾少,增产潜力大;种、管、收省工;以夏促秋,全年主动。
    洋芋是一大优势作物,全县均产,尤以高中山为主,其播种面积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六分之一左右,而产量却占全年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本县历史上夏粮几乎全是洋芋。清代,千层河、神仙河等高山地区人烟颇多,盛产洋芋。清末,因洋芋得病造成灾荒,山民迁徙他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洋芋播种面积4万亩,产量2700吨。岚皋解放后,1950年,播种面积4.21万亩,产量3007吨。三年困难时期洋芋产量下降,1961年,播种面积3.76万亩,产量1806吨,比民国三十八年(1949)还低。1965年始,推广洋芋良种,是年播种面积3.04万亩,产量2502吨。到70年代初,洋芋晚疫病基本得到控制。1974年,播种面积7.71万亩,产量5405吨。此后,调整作物布局,扩大夏粮种植比例,1978年,洋芋播种面积扩大到9.69万亩,产量增长为10157吨。1982年,播种面积11.30万亩,产量13655吨,为建国后最高年。1988年,播种面积10.99万亩,产量12034吨。1989年,播种面积12.67万亩,产量达到12119吨。
    小麦是仅次于洋芋的夏粮作物。民国时期播种面积小,产量低。1950年,小麦播种面积7.08万亩,产量3009吨。1956年,播种面积10.69万亩,亩产由1950年42.5公斤提高到47.5公斤,产量达到4574吨。三年困难时期,小麦产量下降,1961年,播种面种8.31万亩,产量2659吨。此后继续下降,到1964年播种面积7.67万亩,产量1189吨,为建国后最低年。是年后,调整种值比例,实行间作套种,大力推广良种,小麦产量稳定上升,到1976年播种面积6.51万亩,产量达到3450吨。1977~1981年,小麦持续高产稳产,产量2751~4645吨。1982年,播种面积6.48万亩,产量5333吨。1988年,播种面积6.73万亩,产量6731吨。1989年,播种面积7.76万亩,产量8861吨,为建国后最高年。
    复杂粮包括豌豆、胡豆、绿豆等。民国三十八年(1949)播种面积6万亩,产量1985吨。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重视复杂粮作物,培植地力。1958年,播种面积10.93万亩,产量4102吨,为建国后最高年。1963年,播种面积9.75万亩,产量884吨,为建国后最低年。此后,夏杂粮时升时降,产量极不稳定。1975~1982年,产量徘徊在1665~2275吨。1986年,播种面积3.3万亩,产量1405吨,播种面积、产量均低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1988年,播种面积2.85万亩,产量980吨。1989年,播种面积1.71万亩,产量1121吨。
    秋粮作物
    本县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偏多,日照适中,适宜于秋粮作物生长。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全年以秋为主,秋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布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秋粮作物播种面积40.9万亩,产量22455吨,占全年粮食作物面积70.64%,产量75.05%。1950年,秋粮播种面积41.23万亩,产量23635吨。1951~1957年,播种面积45.2~49.01万亩,产量25810~29075吨。1958年,播种面积48.04万亩,亩产比1950年提高10公斤,产量达到32453吨。1959~1961年,由于连续大旱,秋粮大减,平均年播种面积43.42万亩,产量20793吨。其中1961年播种面积43.04万亩,产量15114吨,为建国后最低年。三年困难时期过后,趋利避害,抓“三早”作物,1965年播种面积45.02万亩,产量上升为28606吨。1967~1975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原因,生产力受到破坏,秋粮作物产量徘徊在17719~24316.8吨。此后,注重调查研究,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确定“好地种好攻单产,种足计划面积保总产,立足抗灾夺丰收”的指导思想,推广间套,增加熟制,到1976年秋粮作物亩产72公斤,产量25942吨。1978年,亩产又上升为94.2公斤,产量36257吨。70~80年代末,全县大力推广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秋粮作物稳产高产。1979~1983年,播种面积37.62~36.08万亩,产量29357~34400吨。1988年,播种面积35.86万亩,产量37627吨,为建国后最高年。1989年,播种面积36.36万亩,产量35251吨。
    玉米栽培历史悠久。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载:清中期前,陕南以粟米为主。乾隆时期,大批南方移民迁徙巴山,将南方先进耕作制度带入,玉米才逐渐成为主产粮食作物。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玉米播种面积27.5万亩,产量15190吨,占秋粮播种面积67.24%,产量67.65%。1950年,播种面种27.78万亩,产量16180吨。农业合作化期间,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于18000吨上下。三年困难时期,播种面积、产量大减,平均每年播种面积25.91万亩,产量11562吨。其中1961年播种面积25.73万亩,产量8672吨,为建国后最低年。此后(除1965年产量达到19351万吨外)至1973年产量徘徊在11000吨。70年代中期后,良种普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耕作制度改革,玉米产量迅速回升,1978年播种面积25.92万亩,产量23640吨。此后,本县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推广、普及杂交玉米良种,玉米连年大幅度增产。1979年,播种面积27.86万亩,产量24453吨。1982年,播种面积27.50万亩,产量增至26665吨,为建国后最高年。1987年,引进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连续3年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亩产逐年提高,3年累计推广面积41991亩,平均亩产313公斤,比同等条件下露地玉米亩产净增201公斤,累计增产8419吨,增值295.18万元。地膜玉米,既能避过秋封,又能解决高山播期早烂籽种难题。1988年始,推广玉米营养钵育苗矮化移栽技术,创出山区玉米增产新路子。1989年,县政府把这两项重大增产技术作为夺取农业丰收突破口,全县推广,并通过技术集团承包形式,集聚近百名技术人材,组成8个承包小组,在7区、1镇、41乡、321村、1054组、21921户,承包地膜,矮化移栽玉米26542亩,平均亩产311公斤,比条件相似的露地玉米增产193公斤。仅此项技术增产粮食5435吨,增加产值190.56万元,净增值151.2万元。出现亩产225公斤乡28个,300公斤村352个,350公斤组811个,400公斤户7000多个。198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23.92万亩,产量达到21732吨。
    水稻,是本县五大粮食作物之一。民国三十八年(1949),水稻播种面积1.5万亩,产量2630吨。1950年,播种面积1.5万亩,产量2700吨。1958年,播种面积扩大为3.24万亩,产量6431.4吨。60年代,抓早水稻,趋利避害,水稻年产量稳定在7500吨左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推广良种、良法,水稻获得较大幅度增产。1978年增至5136吨。1988年,播种面积1.82万亩,产量6180吨,占秋粮产量16.42%。1989年,播种面积1.97万亩,产量6662吨,为建国后最高年。
    红薯是主要薯类作物之一,主产于中、低山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播种面积2.1万亩,产量折主粮1525吨,占秋粮产量6.8%。1950年,播种面积2.18万亩,产量1635吨。1961年,播种面积1.69万亩,产量1014吨,为建国后最低年。三年困难时期后,全县抓早红薯,1966年播种面积增长为3.76万亩,产量2480吨。70年代,“先吃饱,后吃好”,大力发展红薯作物。1979年,红薯播种面积2.98万亩,产量3854吨。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红薯除部分用于人食外,主要用作猪饲料。1989年,播种面积3.36万亩,产量6857吨。
    秋杂粮主要有黄豆、小豆、巴山豆等。民国三十八年(1949),播种面积5.8万亩,产量2220吨。1950年,播种面积5.77万亩,产量2365吨。1956年,播种面积8.20万亩,产量4420吨,为建国后最高年。此后,由于产量低而不稳,调整作物布局,而减少播种面积,1983年,播种面积2.48万亩,产量841吨,为建国后最低年。1988年,播种面积回升到4.22万亩,产量达到1584吨。1989年,秋杂粮1599吨,低于民国末年产量。

编辑:秦人
岚皋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神河源风景区 天然神河源 龙爪子 岚河漂流——西部第一漂
南宫湖休闲垂钓娱乐中心 岚皋县莲花湖 岚河湾大型水上乐园
蜡烛山景区 千层河国家3A景区、省级水利风 神河源省级森林公园
岚皋县南宫湖[图] 桃园泰山庙遗址 庙坝太神庙遗址
庙坝村大王庙遗址 马梁青龙寨遗址 柳林村观音庙遗址
红星村华佗庙遗址 摇风殿红安寺遗址 太神庙遗址
岚皋县美食 更多
油菜魔芋精[图]
雪溪粉丝鸡[图]
油菜魔芋精[图] 雪溪粉丝鸡[图]
鱼芋争艳[图] 水晶玫瑰包[图]
鱼香魔芋卷[图] 岚皋县特色土豆饼[
翠竹土鸡[图] 苦荞核桃糕[图]
红薯丸子[图] 魔芋豆腐[图]
岚皋县特产 更多
岚皋魔芋干[图]
龙安雪魔芋[图]
岚皋魔芋干[图] 龙安雪魔芋[图]
龙安野生蜂蜜[图] 明富魔芋食品[图]
南宫山富硒青豆[图 南宫山农家豆腐乳[
陕西十大名茶之一— 岚皋香菇
岚皋木耳 岚皋县魔芋
推荐信息  
·商洛市行政区划介绍
·商洛市革命老区介绍
·商洛市历史文化介绍
·商洛市交通通讯介绍
·商洛市概况介绍
·华夏精神故乡—西安概况
·西安四区一港两基地
·西安市交通介绍
·西安市著名人物介绍
·西安市的地域文化
·西安市旅游景点资源简介
·西安市的民间艺术
·西安民俗——关中十大怪
·西安市的历史轨迹
最新更新  
·岚皋县油料作物
·岚皋县的蔬菜种类与蔬菜生产
·岚皋县的经济作物
·岚皋县家禽与家畜
·岚皋县魔芋的加工
·岚皋县林业特产概况
·岚皋县特产概况
·岚皋县林业资源
·岚皋县人行道路
·岚皋县栈道
·岚皋县人行桥梁
·岚皋县渡口
·岚皋县市场与贸易
·岚皋县乡村建筑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概况介绍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