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经济作物除油料、蔬菜外,还有苎麻、烟草、糖料等。
苎麻,是传统经济作物。除佐龙、晓道、明珠、城关、大道河等乡镇主产外,全县均有零星种植。民国三十八年(1949),播种面积1000亩,产量17.5吨。1958年,播种面积1500亩,产量61950吨,为建国后最高年。60年代初,麻根当副食,后来的“社教”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把苎麻当作资本主义“黑根”挖掉,面积减少,到1976年仅存200亩,产量3吨,与1957年比,分别减少87%,94%。80年代,县委、县政府重视发展经济作物,苎麻播种面积逐年恢复。1986年,苎麻列为经济开发重点项目。1987年,成立苎麻、魔芋开发办公室,引进良种、良法,育苗1600亩,成苗807亩,扩大播种面积1.1万亩,产量44吨。由于销路不畅,1987年全县播种面积下降为0.72万亩,产量10.5吨。1988年,播种面积0.66万亩,产量达到84吨。1989年产量44吨。
烟草,民国三十八年(1949),播种面积2600亩,产量9.1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草逐年发展。1956年,播种面积6500亩,产量35.53吨。70年代中期,引进四川毛烟种,因不合算而弃种。80年代烟草提价,农民扩大播种面积,1986年,播种面积4000亩,产量180吨。1989年,播种面积3254亩,产量177吨。
糖料,1959年,始有播种面积100亩,产量42.75吨。1960年,播种面积800亩,产量243.95吨。此后,面积、产量逐年减少,1971年后消失。
棉花,民国三十八年(1949),播种面积3000亩,产皮棉21吨。1955年,播种面积4000亩,产量33吨,为建国后最高年。此后,产量低而不稳,逐年减少,1965年,仅播种面积200亩,产量550公斤。1966年后,县政府取消种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