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坝、西窑,系原始人类居住村落。洋溪河百子洞是先民聚落洞穴。汉代,岚河、大道河流域蒋家坝、溢河坝、关州坝、杜家坝、铁炉坝、明珠坝等村落,出现砖瓦房建筑。头道河是明代村落遗址。清初、中期后,南方移民进入大巴山区,带入各省建筑工艺和风格。化鲤墟武学馆,系清代周氏所建,其建筑规模、结构,为陕南少见。民国时期,院落式房屋建筑逐渐增多,大道河兰家坝的许家院子,大小柳树沟的宏纪里、传纪里院子,水磨沟的单家院子,红岩沟的曹家院子,铁炉坝的祝家院子,小镇的陈家院子,铁佛寺的刘家院子,晓道河火神庙的张家院子,化鲤墟的周家院子等,都是比较大的院落。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房屋建筑层次明显不同,富户多系砖木结构,贫者多为土墙石瓦房、茅草房,更贫者住千脚落地棚、窝帐棚、洞穴、垛木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各级政府注重农村建房,鼓励私人、集体建房,并对困难户建房予以补助,不断改善居住条件。1952年,全县有21885户建房1439333平方米。70年代后,本县注重农村建设规划,采用田、林、路、村庄综合治理,由单家独户逐步形成自然院落,由人畜混居到农舍、畜圈、厕所分建。特别是1980年后,安康水库淹没区移民加快了城乡建设步伐,1000余户农民乔迁新居,不少移民户住进楼房。据不完全统计,1979~1990年,全县有11519户农民建新房,面积1284255平方米。
本县农房建筑,颇有地方特色。除低山丘陵地带居住比较集中外,大多分布于山坡、槽、沟、垭,且多以单家独户为主,有“有钱难买独家村”之说。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舍。水绕青山流,人住林里头。农舍多依山傍水而建,且多有吊脚楼、钥匙头。较大的院落多分布于集镇附近或交通沿线。住房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相一致。房屋的种类有窝帐棚、垛木房、茅草房、石瓦房、泥瓦房、小平顶砖混楼房等。特别是清代棚民的垛木房,延续至解放后,在高山地区现今仍然可见。房屋式样有长三间(或长五间)、三合面、四合天井院、后八尺、偏厦、厢房、吊脚楼、钥匙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