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林业资源清查的基础上,按照林业部《县级林业区划要求》和省林业区划技术要点,结合平利县实际,开展了林业区划。由林特局副局长石斯民 (林业工程师)任组长,共抽调25名技术干部组成4个专业组,于1980年11月开始,1982年4月验收,历时1年零5个月。1983年9月完成《林特区划报告》、《马尾松资源调查及区划报告》、《次生林资源及区划报告》、《蚕桑生产考察报告》、《茶叶生产考察报告》、《生漆生产考察报告》。按照森林、特产、资源、土壤、海拔情况,以自然规律为主,结合生产规律、经济规律和人为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了发展林特生产的方向和布局规划,将全县划为四类发展区。 第一类区:北部浅山桑桐松栎水源林区 地处平利县北部,包括灞河、黄洋河下游,吉可中游地带。海拔400~500米,热能光照好。本区域内有魏汝、大贵、老县、三阳、吉阳5个区,11个乡,91个村,11454户,55483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6%,农业劳力17342个,占全县劳力的26%,总面积553583亩,占全县的14%,其中林地249096亩,占全县的11.9%;荒山40721亩,占全县的8%;耕地91875亩,占全县的22%,人均1.66亩。气温属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5~15.7度,降水偏少,一般在800毫米。春、伏旱频繁,气候低温干燥,荒山土质瘠薄,多为黄粘、褐粘土,交通条件好,是粮食生产区之一,也是油桐、马尾松、栎类林的主产区。由于森林资源曾遭破坏,大小河流水源不足,对粮食生产威胁大。根据原有基础和发展要求,选定桑、桐为主的经济林树种,在山顶发展马尾松、栎类树木,保持水土,增加水源。辅助项目有青竹、红椿、柑桔。 第二类区:中部中山漆茶松杉水源林区 地处平利县中部,黄洋河、坝河的中游地带,海拔在600~900米之间。本区域内有31个乡,159个村,19537户,9013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3%。农业劳力27386个,占全县劳力的41%。总面积1374030亩,占全县的35%。耕地184230亩, 占全县的 34%,人均耕地2.04亩,其中水田24915亩,占全县的54%,是水稻主产区之一。属北亚热带气候,但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11.2~14.4度,年降水量850~950毫米,资源较丰富,日照较充足,是漆、茶、桑、倍、杉的适宜区。区域内多为低山,土壤多为黄壤、粘土,少部地区为腐植土,森林面积大。区域内林地594796亩,占全县的28%,人均6.6亩,有大面积灌木林、疏林和荒山,是多种林特作物的集中产区。原有茶树分布,茶叶品质好。天然气温适宜桑蚕,是良种桑树集中分布区。马尾松面积较大,杉木生长良好。此区以茶、桑、漆、倍为主。选植马尾松和杉树为主的用材林树种,有计划的发展青竹,辅助栽植红椿、苹果、板栗、棕和栎类。 第三类区:中南部高山漆药桑油松源头林区 地处平利县中南部,海拔900~1300米之间。本区域内有26个乡,106个村,11425户,5395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6%,农业劳力18675个,占全县的28%。总面积1253260亩,占全县的32%。耕地115676亩,占全县的28%,人均耕地2.14亩。林地面积693433亩,占全县的33%。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0.6~12.4度,年降水量950~1000毫米。除有少量缓坡荒山外,多为峻岭峭壁,河谷山坡土层薄,多为黄沙土。次生林地多为腐植土。有大面积次生林、天然漆林。荒山造林以巴山油松为主,经济林以漆、桑为主,是本县主要药材基地,辅助栽植花椒、核桃、板栗、苹果。 第四类区:南部山巅漆药林源头林区 地处平利县最南部。是灞、黄、岚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海拔在1300米以上,最高2917.2米。本区域内有9个乡的25个村,2518户,119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农业劳力4270个,占全县的5%,总面积759618亩,占全县的19%。其中:林地564369亩,荒山面积105926亩,耕地18032亩,占全县的4%,人均耕地1.5亩。气温夏凉冬冷,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低于 10度,年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土壤表层多为腐植土,底层多为黄沙、黄粘、黄壤土。绝大部分为次生林覆盖。此区域以培育天然漆林、次生林改造、药材为主,有计划的扩大源头林。 全县林特区划主体项目是漆、茶、桑、倍、松、杉,辅助项目有木耳、药材、泡桐、油茶、花椒、青竹、棕、柑桔、板栗、苹果。1982年后,全县各级政府按照林特区划,积极发展主体项目,建立商品基地,因地制宜的发展辅助项目,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商品经济。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