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继承传统农业优良耕作方式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推广新农具,新农药,新化肥、新良种、新技术。调整作物布局,坚持以秋为主,夏秋兼顾六四开收。全年以早秋为主,秋以玉米、水稻为主,夏以小麦、洋芋为主,油料以菜籽为主,水田复种以稻油、稻肥为主;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趋利避害,抓早玉米、早水稻,扩大间套,提高复种指数,发挥夏粮优势,保住秋粮丰产;科学用肥,推广水稻、玉米三项技术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良种。间作套种由1983年的184775亩发展到1990年的252000亩,其中玉米、洋芋78941亩,小麦、玉米24775亩。三项技术推广由1983年500亩发展到1990年的13.513万亩。1949~1990年,41年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的28年,减产的13年。1949~1956年,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推动下,粮食播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随之提高。1949年播种面积50.48万亩,总产25065吨,平均亩产49.5公斤。1956年粮食播种面积7691万亩,总产62190吨,亩产81公斤,亩产增长31.5公斤。1957~1961年,由于大跃进中的瞎指挥、高指标,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减产。1961年粮食总产下降到33760吨,平均亩产50.5公斤。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六十条”,下放核算单位,以队为基础,农业生产秩序逐步好转,到1965年,粮食总产达到54133.2吨,平均亩产达75公斤。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受挫,粮食产量徘徊不前。1976年粮食总产56415吨,平均亩产85.5公斤。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健全各级党政组织,加强农业,发展生产,到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68.62万亩,总产达到71824.5吨,平均亩产104.5公斤。1980年后,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纠正了“大锅饭”,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尊重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调动了积极性。1990年粮食总产达到98313吨,平均亩产161公斤,农业总产值20405万元,其中牧业总收入5437万元,占26.8%。
油料作物。油菜、芝麻是平利县主要油料作物,但历年种植面积所占比例为:1949年油料面积4900亩,占耕地面积的1.17%;1957年15100亩,1962年81.02万亩;1973年21100亩;1979年22172亩;1985年24362亩,1990年49047亩,占耕地面积的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