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平利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大雷粘、小雷粘、黄粘、冷水白、高杆青、背粘等农家品种,虽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但产量很低,1949~1955年7年间,水稻平均亩222.4公斤。1955~1964年,先后引进胜利仙、银坊粳稻、白麻粘、桂花球、广场13号、南京1号,先小田试验,后大田推广,1966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241.8公斤。1965~1978年,先后引进珍株矮、11号、矮脚南特、广场矮、台北8号、2.9矮、矮子粘、桂武粘、成都8号、科情3号、南京11号、科字6号,1978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251.2公斤。1975年地区农科所在金石乡试种杂交稻,引进3系,进行配套制种,1979年推广南优、威优、矮优3514亩,用种4161公斤,平均亩产514.5公斤。止1990年,先后引进37个品种,经过试验、示范、比较,逐步达到水稻良种化。
玉米 玉米是平利县秋季主产,解放前,种植农家品种,高山有廖氏引进的“象牙白”。50年代,选种农家优良品种二黄早、五龙早、青壳早、九十早、乌花早、铁子白、大屁股黄、 象牙白等。60年代,引进辽东白、金黄皇、朝鲜白、红心白马牙、混选1.2号、综合1.2号、一丈青等,进行多品种杂交和混种比较试验,三交小田试种,普遍增产,由于盲目分种,扩大种植,品种适应性差,导致减产。70年代,寻找适应本县自然条件的优良组合,春杂12号、新双1号、陕玉661、陕玉652、陕玉683、陕单1号、白单2.4号、黄白双交、武单早,在高中山、川道进行多点试验结果,白单4号、陕单1号、黄白双交抗病高产,其它品种感病,不适应中高山而淘汰。1977年引进恩单1号、2号试种,其中2号抗病强,增产20~45%,1978年全县推广6.6万亩,1979年推广11.1万亩。从60年代开始,止1990年,先后引进玉米良种30个,经过试验、示范、更新换代,中单2号、恩单2号为高山骨干品种。1988年引丹玉13与郧单1号搭配品种和1989年引进的掖单系列品种,在全县普遍推广,年播面积稳定20万亩左右。
小麦 小麦是平利县夏粮主产作物,1945年,县农技推广所调进金大2905、武功144麦种28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引进齐头红、628、南大红。本着“劣中选良、良中选优”的原则,开展群众选种运动,选出棒红麦、草鞋板、南京子、白源麦、红源麦、和尚头、洋麦子、大三月黄、小三月黄为境内优良品种。60年代后,引进蜀万8号、内乡5号、陕农17号、阿勃、中华6号、大粒矮、丰产3号、汉麦1号、华麦3号、矮丰4号、西育7号、4732、6811(2)147、绵阳11号等25个品种,经试验,绵阳11号为县骨干品种,播种面积占95%左右。
马铃薯(洋芋) 马铃薯是平利县南部高山地区夏季主产作物之一,解放前,普遍种植当地土种“米洋芋”。1953年从四川引进牛头、红眼睛,1956年引进巫峡,成为骨干品种。60年代,引进长菜系列、克交系列、哈交系列、德友1号、苏联红、万农4号、克斯95号、由地区农科所、八仙区农技站在三星、龙门村试种选优更新。以天然结果种子实生苗后代系统选优为主,共选出新品种200余种,其中龙门村从37个杂交组合中,选出183个单系,经比较鉴定有推广价值的12个,在千家坪建立洋芋种繁殖基地,引用良种繁殖良种和实生苗移栽试验、示范。止1990年,全县以175、德友1号、安菜65为骨干品种,川道种植少量红眼睛。
甘薯(红苕) 甘薯是平利县中低山、川道主要杂粮之一,50年代,推广种植大红袍、胜利白、农村4号、试种北京553、河北790,由于产量高,70年代,种植面积上升到3.69万亩,80年代,引进综菜18号,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