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加速发展。解放前,平利县境内只有瘫痪的汉白公路76公里。从50年代末起,连续多次大搞公路建设。60年代初凿通平镇(平利至镇坪县)公路;70年代中,拓通县到8区38乡的公路;80年代中,以新修迂回,旧改提高,桥涵配套为重点,修通14条迂回区乡和林矿区以及商品集散地专用路;90年代始,又进行以改造提高境内汉白公路,打通岚镇公路断头线为重点的公路建设,使县境内通车全里程达796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汉白公路、平镇公路、岚镇公路为骨干,贯通8区39个乡和60%村的公路网络,拓宽了出口通道。通邮770公里,通报达国内256路自动转报网,开通了城区和部分区乡自动电话。电站从无到有,星罗棋布。县办龙潭电站,在全地区最早建成。洛河区电站,是全县第一个区办电站。八道乡鸡冠峡电站,工程难度和落差是全地区乡办电站中最大的。城镇建设加快,清乾隆年间,全县仅有城关、洛河、百家湾、泗王庙等7处集市,此后无发展。解放后40年,随着商贸活跃,乡镇企业兴起,全县500人口以上集镇发展到14个,集镇经济1990年达807万元,为建国初年度的60倍。仅80年代建房面积就达到248460平方米,是前30年建房面积总和的1.8倍。
教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1990年普通中学16所,职业中学3所,社会办中等技术学校4所,完小368所,幼儿园2所;教职员工2000人,在校学生30000人。有科研所站21个,科技群众团体75个,会员2993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3029人;获国际国家的科技成果奖5个,省地科技成果奖37个。全县有医药卫生机构238个,遍布城镇乡村。地方病得到根治,人均寿命由解放初的35岁提高到7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少生、优生蔚然成风。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剧场、电影院、工人俱乐部,乡村有文化活动室、录像放映室、电影队。县区乡有广播、电视设施,70%乡村的群众能收看到中央、省地的电视节目。建有设施较全的具有综合功能的面积为23823平方米体育场。每年不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各种运动会,有 21人打破省地纪录,涌现出闻名全省的“体育之乡”——狮坪乡。名胜古迹有女娲遗迹,关垭子春秋战国古长城关隘遗址,吊篷沟、田家湾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西岱顶、千佛洞古寺建筑群,千家坪林海、龙门洞自然奇观;烈士陵园、廖乾五龙门故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平利县已创造了辉煌业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优势与劣势共存,贫困与潜力同在,发展靠改革推进。全县人民将团结一心,砥砺意志,朝着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目标奋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