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100多年前,氏族部落就定居在渭河、金陵河两岸的台地上,从事渔猎和农耕。这从区内北首岭、王家堰、韩家崖、高家坪、福临堡等地文化遗址所发掘的器物可得到证实。商朝晚期,周在太王时迁入岐山周原,以后逐渐繁荣兴旺,不断向周围发展,金陵河、渭河交汇处就建有
姓邦国。周王朝设比、闾、族、党、乡、遂之制,以便统治管理,也便于人口统计。春秋秦文公时,在现斗鸡台筑陈仓城。秦武公十六年(前682),在今中山东路马道巷至老火车站口之间建“羽阳宫”。秦统一中国后,社会短暂安定,生产发展,人口相应增加。汉初,因累年兵灾饥馑,人口有减无增。刘邦取得政权以后的第十二年(前194),封其参乘周鍱为蒯城侯,陈仓县改称蒯城县,治所在现金台区境内,当为人口聚居之地。东汉末年至三国纷争期间,金台境域内争战频数,仅司马懿与蜀军自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在境域内的争战相持即达15年之久。人口下降。北朝时战乱又起,从公元319年到581年的232年间,陈仓战火不断。人口生育率因兵士数增高与家庭离散等因素而减低,死亡率亦因之增高。隋统一天下,社会相对安定,丁口滋蕃。隋末唐初,征战连年,天灾流行,人口复又减少。贞观三年(629)后,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才转上升。后又爆发安禄山之乱,陈仓沦为战地,生产凋敝,人口锐减。宋统一后,奖励农耕,曾出现过一段繁荣,人口亦随之增加。之后,外患日迫,宝鸡战火迭起,战争持续37年之久。加之土地兼并,水旱蝗灾连年,人口日益萎缩。明洪武年间,政令严谨,重视户籍。降至明末,陕西大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2次经宝鸡,战火纷纷,也是人口降落时期。前清盛世,境域内人口激增。乾隆三十九年(1774)白莲教和甘肃回民暴动波及区境域内,加之天灾肆虐,人口大量死亡和外流。民国18年(1929),关中大旱,田禾失收,饥民流离,饿殍遍野,境域内灾民逃往甘肃徽县、两当、张家川等地安家落户,人口锐减。民国24年(1935)始,河南省部分地区屡遭虫、旱之灾,继之日寇侵华,兵燹殃及中州,难民沿陇海铁路逃来宝鸡,武汉、洛阳数家企业迁来宝鸡落户,客商也纷至沓来,境域内人口骤增至近11万。1949年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外地迁入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增高,自然增长率很高,形成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