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本区农业生产较严重的灾害,其次是水涝,并有冰雹、霜冻、寒潮、大风、害虫等灾害。地震及滑坡则直接威胁着城市建设和城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旦灾害发生,统治者和富绅虽也采取一些免税免粮、舍膳放款的施赈救济措施,但杯水车薪,灾民衣食无着,苦不堪言。甚至发生人相啖食的惨况。建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如遇灾害,各级中共组织和人民政府动员群众义捐相助,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组织生产自救。 兴修水利,是防旱抗旱的主要手段。选育耐旱作物品种,推行抗旱耕作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建国后,1958年到1966年、1970年到1977年,区内掀起两次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热潮,提高了抗御干旱能力。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又缩减农业投资,加之管理一度放松,农村部分水利设施受到损害。1988年后,这种现象得以克服。 第一节 干旱 据宝鸡市气象局资料反映,自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到1989年的1389年内,干旱年就有396年,其中一般干旱114年,严重干旱234年,特大干旱48年,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年占59.1%。396年中,干旱、水涝交错发生年有96年。7~9世纪,每世纪约有22年发生干旱,平均不足5年出现一次。11~13世纪,每世纪发生干旱约14年,平均7~9年出现一次,16世纪后,每世纪干旱年数都在31年以上,平均3年左右有一个干旱年。到了近代,平均2年出现一次干旱。干旱的总趋势是愈是晚近,愈是频繁。又据宝鸡市气象局统计,1953~1980年的28年中,干旱共出现78次,平均每年2.8次,其中大旱14次,占干旱总数的18%;中旱25次,占干旱总数的32%;小旱39次,占干旱总数的50%。百日以上的大、中干旱17次,平均每10年有6次出现。干旱以夏旱为主,春旱次之,秋旱、冬旱次数较少,有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春夏秋三季连旱、连年干旱现象。 干旱年表
┏━━━┳━━━━━━━┳━━━━━━━━━━━━━━━━━━━━━━━━━┓
┃公元 ┃ 历代纪年 ┃ 灾 情 ┃
┣━━━╋━━━━━━━╋━━━━━━━━━━━━━━━━━━━━━━━━━┫
┃ ┃西汉本始三年 ┃夏五月大旱,东西数千里,夏秦雍大旱 ┃
┃ 26 ┃东汉建武二年 ┃关中饥,人相食 ┃
┃ 29 ┃建武五年 ┃夏四月旱 ┃
┃ 89 ┃永元元年 ┃三辅并凉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 ┃
┃ 134 ┃阳嘉三年 ┃三辅大旱 ┃
┃ 194 ┃兴平元年 ┃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是岁“谷一斛五十万,豆麦 ┃
┃ ┃ ┃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
┃ 252 ┃曹魏嘉平四年 ┃关中饥 ┃
┃ 271 ┃晋泰始七年 ┃雍州五月旱,饥 ┃
┃ 288 ┃太康九年 ┃夏旱,伤麦 ┃
┃ 291 ┃元康元年 ┃七月,雍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
┗━━━┻━━━━━━━┻━━━━━━━━━━━━━━━━━━━━━━━━━┛
续表
┏━━━┳━━━━━━━━┳━━━━━━━━━━━━━━━━━━━━━━━━┓
┃公元 ┃ 历代纪年 ┃ 灾 情 ┃
┣━━━╋━━━━━━━━╋━━━━━━━━━━━━━━━━━━━━━━━━┫
┃295 ┃ 元康五年 ┃秋七月,秦雍两州旱、疫 ┃
┃297 ┃ 元康七年 ┃七月,雍梁州疫,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
┃309 ┃ 永嘉三年 ┃六月大旱 ┃
┃317 ┃ 建兴五年 ┃秋七月大旱 ┃
┃324 ┃ 太宁二年 ┃大旱,自二月至五月。次年连旱 ┃
┃415 ┃ 文熙十一年 ┃秦中大旱,赤地千里 ┃
┃439 ┃ 北魏太安五年 ┃冬十有二月,雍秦州遇旱,年谷不收 ┃
┃493 ┃ 太和十七年 ┃五月丁丑,以旱撒膳,六月己丑诏免徐南、豫、陕、 ┃
┃ ┃ ┃东徐、洛、豫七州军粮 ┃
┃536 ┃ 西魏大统二年 ┃大旱,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
┃586 ┃ 隋开皇六年 ┃七月旱,米粟踊贵 ┃
┃594 ┃ 开皇十四年 ┃五月,关内诸州旱。七月,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 ┃
┃ ┃ ┃口,就食洛阳 ┃
┃624 ┃ 唐高祖武德七年┃秋,关内旱 ┃
┃670 ┃ 咸亨元年 ┃七月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关中尤甚 ┃
┃682 ┃ 永淳元年 ┃春,关内旱,五月关中旱 ┃
┃687 ┃ 垂拱三年 ┃四月旱,去冬无雪,全国大饥,山东、关中尤甚 ┃
┃700 ┃ 久视元年 ┃夏,关内旱 ┃
┃702 ┃ 长安二年 ┃关内大旱,春至六月不雨 ┃
┃707 ┃ 景龙元年 ┃旱 ┃
┃709 ┃ 景龙三年 ┃六月旱,十月旱 ┃
┃713 ┃ 开元元年 ┃二月,关中自去秋至于是月不雨,人多饥乏 ┃
┃750 ┃ 天宝九年 ┃三月,关内旱 ┃
┃753 ┃ 天宝十二年 ┃水旱相继,大饥 ┃
┃762 ┃ 宝应元年 ┃旱蝗疾疫,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
┃766 ┃ 永泰二年 ┃关内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六月,冬无雪 ┃
┃790 ┃ 贞元六年 ┃春,关辅大旱,无麦苗。夏大旱,井皆无水,人渴 ┃
┃797 ┃ 贞元十三年 ┃四月旱 ┃
┃799 ┃ 贞元十五年 ┃关中久旱 ┃
┃803 ┃ 贞元十九年 ┃正月至七月不雨。秋,关辅饥 ┃
┃804 ┃ 贞元二十年 ┃旱,关辅饥 ┃
┃811 ┃ 元和六年 ┃关中秋稼旱损,农收不登 ┃
┃814 ┃ 元和九年 ┃京畿旱、五月旱 ┃
┃826 ┃ 宝历二年 ┃六月,关中旱 ┃
┃832 ┃ 太和六年 ┃六月,关辅旱 ┃
┃882 ┃ 广明二年 ┃关中大饥 ┃
┃884 ┃ 中和四年 ┃关内大饥,人相食 ┃
┃943 ┃ 后唐天福八年 ┃旱蝗相继,人民流移,饥者盈路,关西饿殍尤甚,死 ┃
┃ ┃ ┃者十之七、八 ┃
┃968 ┃ 宋开宝元年 ┃关中西部旱甚,人大饥 ┃
┃990 ┃ 淳化元年 ┃正月至四月不雨,旱 ┃
┗━━━┻━━━━━━━━┻━━━━━━━━━━━━━━━━━━━━━━━━┛
续表
┏━━━┳━━━━━━━━┳━━━━━━━━━━━━━━━━━━━━━━━━━┓
┃公元 ┃ 历代纪年 ┃ 灾 情 ┃
┣━━━╋━━━━━━━━╋━━━━━━━━━━━━━━━━━━━━━━━━━┫
┃1102 ┃ 崇宁元年 ┃秦凤旱 ┃
┃1109 ┃ 大观三年 ┃旱 ┃
┃1123 ┃ 宣和五年 ┃夏旱 ┃
┃1129 ┃ 建炎三年 ┃旱,泾、渭皆竭 ┃
┃1142 ┃ 绍兴十二年 ┃十二月不雨,五谷焦枯,泾、渭、灞皆竭,秦 ┃
┃ ┃ ┃民以饥离散,壮者为北人所卖,城邑遂空 ┃
┃1213 ┃ 金贞祐元年 ┃大旱,冬燠,五月陕西大旱。七月,陕西诸路旱 ┃
┃1218 ┃ 兴定二年 ┃秦、陕六月旱 ┃
┃1306 ┃ 元大德八年 ┃六月,宝鸡、扶风、岐山旱 ┃
┃1305 ┃ 大德九年 ┃六月旱 ┃
┃1359 ┃ 至正十九年 ┃春、夏大旱 ┃
┃1369 ┃ 明洪武二年 ┃大旱、饥 ┃
┃1415 ┃ 永乐十三年 ┃旱 ┃
┃1438 ┃ 正统三年 ┃连年旱、涝,人民缺食 ┃
┃1444 ┃ 正统九年 ┃五月大旱,陕西连年亢旱。七月,陕西频岁旱灾,人 ┃
┃ ┃ ┃民艰窘。八月,陕西数月不雨,麦禾俱伤,民之弱者 ┃
┃ ┃ ┃鬻男女,强者肆劫掠 ┃
┃1445 ┃ 正统十年 ┃五月以来,旱蝗灾伤 ┃
┃1485 ┃ 成化二十一年 ┃春正月,陕西、山西、河南之境,赤地千里,井邑空 ┃
┃ ┃ ┃虚,尸骸枕藉,流亡日多 ┃
┃1504 ┃ 弘治十七年 ┃二月,陕西诸处大旱,人民失所 ┃
┃1558 ┃ 嘉靖三十二年 ┃陕西大饥,赤地千里 ┃
┃1601 ┃ 万历二十九年 ┃自去年六月不雨至今,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木既 ┃
┃ ┃ ┃尽,剥及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劫,道馑相望,村 ┃
┃ ┃ ┃空无烟 ┃
┃1620 ┃ 万历四十八年 ┃关中大旱,十岁儿易斗粟 ┃
┃1628 ┃ 崇祯元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 ┃
┃1633 ┃ 崇祯六年 ┃旱、饥、饿殍遍野 ┃
┃1640 ┃ 崇祯十三年 ┃秋,全陕大旱,饥。十月,粟价腾踊,日甚一日,斗 ┃
┃ ┃ ┃米三千钱,至次年春十倍其值,绝粜罢市,木皮石面皆 ┃
┃ ┃ ┃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道馑相望,十亡八九。饥民 ┃
┃ ┃ ┃流徙载道,死者枕藉 ┃
┃1657 ┃ 清顺治十四年 ┃春旱 ┃
┃1672 ┃ 康熙十年 ┃六月,免陕西宝鸡县旱灾赋十之三 ┃
┃1691 ┃ 康熙三十年 ┃大旱,渭水仅尺许,民饥,继以疫,民死大半 ┃
┃1692 ┃ 康熙三十一年 ┃旱 ┃
┃1693 ┃ 康熙三十二年 ┃旱 ┃
┃1700 ┃ 康熙三十九年 ┃夏秋以愆阳为害,三农植杖而叹 ┃
┗━━━┻━━━━━━━━┻━━━━━━━━━━━━━━━━━━━━━━━━━┛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