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属渭河平原景观带,地处秦岭山脉和黄土台原之间,按动物地理区划,属于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这里原是一片森林草原环境,动物种类较多。从北首岭出土兽骨推断,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山林荒野动物群以偶蹄动物类如野猪、马鹿、麅等为主,弥猴、狗獾、獐、貉、狐、棕熊及大、中型食肉目动物虎、豹、豺、狼亦有栖居。随着自然森林的逐渐缩小,大、中型食肉动物生存受到限制,数量逐渐减少,以至绝迹。又由于天气干燥寒冷,两栖动物较为贫乏,生存下来的多是与农业有关,适应当地气候的平原动物。据近代有关资料调查,现陆栖脊椎动物尚存有150多种。
哺乳动物以危害农作物的啮齿类种类较多,黄鼠、中华鼢鼠、社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及草兔分布较普遍,为本区优势种。大都在农田、荒野、河谷、草丛等地营巢穴居,并大多有盗窃粮食贮存越冬的习性,对农作物危害较大。其中以中华鼢鼠危害最大,常在田间挖掘纵横隧道,觅食植物幼小根茎。黑线姬鼠分布较多,是关中地区出血热病的主要传染媒介。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等是城乡住宅主要害鼠。它们昼伏夜出,啮咬衣物,盗窃粮食,破坏电器设备,十分猖獗。近年来政府动员群众全民灭鼠,有一定成效,数量有所减少。草兔适应性强,繁殖力高,对农作物也有一定危害。
个体较小的食肉目中尚可见到赤狐、猪獾、黄鼬等,它们出没于农田荒野、果园、乱石堆等地,黄鼬到冬春季节有时窜入农舍捕食鼠类,偷食鸡、鸭。食虫目和翼手目有普通刺猥、麝鼹、夜蝠、长耳蝠、菊头蝠等十余种。这些动物个体小,栖息于墙缝、崖隙环境中,通常昼伏夜出。食虫目栖息地下,疏松土壤、捕食地下害虫。翼手目喜群居山洞、庙宇和人烟稀少的古建筑中,捕食蚊蛾害虫,其粪便可作肥料和中药(夜明珠)。
鸟类有120余种,留居当地繁殖的鸟类有鸢、秃鼻乌鸦、小嘴乌鸦、喜鹊、猫头鹰、啄木鸟、岩鸽、山斑鸠、红尾鸲、麻雀等。候鸟中有中华池鹭、大白鹭、小白鹭、普通燕鸥、红脚隼、大杜鹃、四声杜鹃、噪鹃、火斑鸠、黄鹏、家燕、金腰燕、红尾伯劳等。另外,天鹅、大鸨、灰鹤、朱鹤等属国家保护珍贵禽类,秋、冬季节也可见到,但多为过境鸟。
爬行动物中有中华鳖、无蹼壁虎、黄脊游蛇、丽斑麻蛇、虎斑游蛇、白条锦蛇、黑眉锦蛇、火赤链蛇、菜花铬铁头蛇和蝮蛇等十余种,其中丽斑麻蛇、无蹼壁虎、虎斑游蛇、白条锦蛇为优势种。
两栖动物有黑斑蛙、青蛙、大蟾蜍、花脊蟾蜍等。
野生昆虫数百种,常见的有黄蜂、大马蜂、金小蜂、蜻蜓、蝴蝶、蟋蟀、蜈蚣、蚰蜒、蚂蚁、蝉、蝗虫、蟑螂、苍蝇、菜蝇、蚊、蛾、瓢虫、蜘蛛、蝎子、蚯蚓、屎克郎、地老虎、蝼蛄、粘虫、玉米螟、介壳虫、象鼻虫、蚜虫、跳蚤、虱子、臭虫、天牛等。
水生动物有草鱼、青鱼、鲫鱼、鲤鱼、泥鳅、黄鳝、蚌、螃蟹、虾、水蛭、水蛇。
本区饲养动物,历史悠久,据北首岭出土文物考证,在公元前4515~3000年左右,饲养畜禽已有猪、狗、牛、鸡等动物,以猪狗为最普遍,牛、鸡等次之,羊、马等饲养较迟。随后,在人类逐渐发展、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情况下,饲养动物逐渐繁多、固定。现有:
牛。有秦川牛、河南黄牛、荷兰奶牛等。其中秦川黄牛为全国黄牛优良品种之一。原产于渭南一带。躯体高大,骨骼坚实,肌肉发达,毛色紫红光润,威武美观,性情温顺,挽力可达450公斤,肉用价值高,净肉率可达40%左右。
驴。有关中驴、凉州驴等。关中驴是我国大型驴中最优良的品种,特点是头大,耳长,骨骼粗壮,肌肉充实、个高(1.5米左右)力大,蹄质坚固,行动敏捷善走,可拉车、犁地、驮货、拉磨、人骑,但多数退化严重,又由于近年来机械的发展,饲养逐渐减少。
骡。有马骡、驴骡。马骡具有杂种优势,体大、驮力大,为过去军用、民用的贵重畜类。但因近年城乡交通运输机械车辆增多,饲养又需大量粮食,故饲养量逐渐减少。
马。以河曲马、伊犁马、蒙古马及杂交马为主,但近年由于机械动车、自行车的发展,已无人以马作为交通工具。又因气候多变,不适宜马的生长,现区内几已绝迹。
以上四种大家畜,1989年区内饲养1279头,其中奶牛885头。
猪。引进有巴格夏猪、长白猪、内江猪等。但区内多为杂交猪,纯粹品种极少,杂交猪品种已无法考查。
羊。多为白色奶山羊,绵羊极少见。山羊多为关中奶山羊,主要来源于武功、三原一带,品种优良。这种山羊体格高大,体质结实健壮,颈和四肢较长,乳房发育好,日产奶1.5~4公斤,年产奶期可达10个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