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地带性植被属暖温带南部阔叶林亚地带。早在第三纪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在本区生长茂密,到上新世末期及早更新世,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秦岭上升到现有高度,致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部界线南移,山地以北的气候变冷,亚热带植物生长困难,但是时全境大部仍为森林所覆盖。
以后长时期内,又经过多次地质、地貌、气候的变化,原始人类开始寻找水草丰盛的高岸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并定居下来。本区东北部北首岭,西部福临堡等多处出土文物说明,先民们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用采集、狩猎、捕鱼等生产方式获取部分生活资料,以弥补原始农业收获的不足。先民们的活动因人数有限对森林植被影响不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人类生产的发展,植被发生较大的变化,秦岭山麓的大片竹林面积日益缩小,森林下限上移,一些森林变为萌生林或灌丛。这些萌生林或灌丛呈小块状零星分布在陡坡、山脊、沟壑地段。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失去平衡。
原始森林的痕迹今已不复存在,自然植被多为人工农田植被所代替。大部土地面积从事农业生产,树木多呈散状分布于原坡、崖边、道路两旁、村落周围、庭院、房前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利用荒坡、荒地、荒滩植树造林近5000亩,提倡“四旁树”和“农田林网”树。在城市加强绿化,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盆花遍布,机关、居民养花种草成为风气,植被面貌有所改善。
据1989年统计,全区林地2533.1亩,其中林地2046.2亩;苗圃206.8亩;未成林造林地20.5亩;疏林地257.7亩;灌林地1.9亩;园林地1725.4亩;营造“四旁”和“农田林网”树554.4万株,森林覆盖率12%,低于全国12.7%的水平。林木以乔木为主,其中用材林木21种,主要有杨、刺槐、泡桐、楸、柳、榆、椿、桑等;风景林木7种,主要有侧柏、女贞、中槐、法桐、冬青、千头柏等;果树有苹果、桃、梨、杏、柿子等。
草原、草甸也日益缩小,小片草原只在丘陵沟壑的崖边、沟边还保留一点原始痕迹,多为胡枝子属、绣绒菌属、沙棘属等植物种类。另有黄菅草、野枯草、大油芒等野生草类。小块草甸只生长在渭河、金陵河河漫滩上,以莎草种植物为主,在高河漫滩上还生有双子叶植物的藜科、菊科盐生草甸,但面积都很小,没有利用价值。
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869.2亩,占耕地面积的65.3%。夏粮占粮食总产量的75%,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为主,其它有豆类、高粱、大麦、糜谷、薯类等。
蔬菜作物种植面积10012.6亩,占耕地面积32.9%。主要有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百合科等13种,29属,52种。其中叶菜类有大、小白菜、油白菜、甘兰、菠菜、雪里蕻等;根茎类有红、白萝卜、青苣、苤兰等;瓜类有冬瓜、西葫芦、南瓜、黄瓜、丝瓜等;香菜类有大蒜、大葱、韭菜、香菜、芹菜等;果实类有西红柿、茄子、辣椒、豇豆、四季豆等。
植物资源中还有观赏果木类树木五角枫、云松、水杉、雪松、石榴、樱桃、文冠果等。
草、木本花卉类植物有月季、玫瑰、夹竹桃、小石榴、黄杨、米兰、玉兰、金桔、腊梅、无花果、文竹、扁竹、棕竹、海棠、夜来香、吊金钟、君子兰、葱兰、牡丹、芍药、紫藤、杜鹃、朱顶红、天竺葵、天门冬、紫罗兰、吊兰、荷花、铁树、扶桑、菊花、令箭荷花、昙花、各种仙人掌类、大理花、美人蕉、鸡冠花、凤仙花、一串红、蜀葵、牵牛花、太阳花、百合花等百余种。本区有花圃用地10多亩。
田间杂草等野生植物主要有野燕麦、米蒿、羊胡草、芦芋、鸡眼草、荠菜等,其中野生药材有齿苋、柴胡、车前子、党参、丹皮、防风、远志、甘草、黄芪、草红花、荆芥、薄荷、半夏、生地、何首乌、板兰、黄菊花等五十多种。菌类有木耳、银耳、香菇、蘑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