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类成因及特征 全县各类土壤成因及特征互有差别,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土类 面积464508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79%,是平原地区面积最大的土类。它是在自然褐土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耕作熟化,施肥养育,加厚“覆盖层”而形成的。心土为粘化层,土体耕性良好,上虚下实,保水保肥抗旱耐涝,生产性能好。
黄土、红土和淤土类 均属岩成土壤,面积388014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05%。是黄土母质经较短时间耕种而形成的幼年土壤,较疏松,渗水透气性好,但耕层薄,肥力较低。淤土是在河流冲积或洪积物上形成的土壤,无发育层次,有不同程度的夹沙夹石,耕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水稻土和潮土类 是水成和半水成土壤,面积22364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97%。潮土地下水位仅1~10米,土壤湿度大,含沙多,肥力较低;水稻土是在沼泽土、潮土、淤土等不同土壤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发育起来的,肥力好,农作物产量较高。
褐土、棕壤和暗棕壤 属山地土壤,面积96163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7.13%。它是在有林草覆盖和多雨低温条件的石质山地形成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大于1.5%,但被覆黄土的厚度不大,面积很小,主要是石渣褐土和石渣棕壤,坡陡,土薄,肥力低。
土壤分布 县境内西北部的渭河及其支流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主要为潮土、河淤土和潮
土。
县境内北部的渭河及其支流的二、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原主要为褐
土、黑油土和黄墡土。
县境内中部的秦岭山前洪积扇和黄土残原主要为立茬土和水稻土。
县境内南部秦岭山区,随着海拔的增高,生物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有3个相应的地带性土壤:低山区(海拔500~1200米左右)为褐土地带;中山区(海拔在1200~2500米左右)为棕壤地带;秦岭主梁的山峰地区(海拔2500~2886.9米)为暗棕壤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