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地理的分布来看,县境位于古北界南缘向东洋界过渡地带,两个区系的动物种群兼而有之。古北界动物多生活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东洋界动物多生活在中低山地带。
鸟类 属于古北界常见的鸟类有石鸡、环颈雉、鹮嘴鹬、燕鸥、雕鹗、纵纹腹小鹗、凤头百灵、家燕、鸦颌、灰椋鸟、灰喜鹊、松鸡、星鸦、喜鸦、红嘴山鸦、秃鼻乌鸦、鹪鹩、红尾鸲、小尾燕、橙翅噪鹛、黄鹛柳莺、普通
、灰头鹀。
属东洋界常见的鸟类有白鹭、斑鸠、冠鱼狗、蓝翡翠、黑鸠、黄鹂、黑卷尾、灰卷尾、红嘴蓝鹊、黑背燕尾、黑脸噪眉、画眉、冠纹柳莺、黄腹山鹊、山麻鹊等。还有我国特有鸟种:绿鹦嘴鸭和金胸歌鸲。
一般地区最常见的有麻雀、家燕、楼燕、鹡鸽、伯劳、黄鹂、大山雀、柳莺等。
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禽有朱鹮、黑鹳(1970年前曾在沿山一带和沣河沿岸发现过)。二类保护的有白冠长尾雉(俗称地鸡),多生活在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血雉(俗称松花鸡),多生活在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区针阔叶混交林中;锦鸡(又名金鸡),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台地或低山斜坡的灌丛密林中;红腹角雉(又称名大红鸡,寿鸡),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混交林中;另外还有勺鸡、雕、鹰、鹞等。
1973年以前,候鸟不断迁徙于县境的中低山区、沿山果林带及沿河一带,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大雁、野鸭、白鹭等,后由于林木破坏,狩猎、滥施剧毒农药等,这些鸟类很少见到。至1989年,由于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县境内鸟类又逐渐增多。
兽类 南部山区有岩松鼠、复齿鼯鼠、中华竹鼠、狼、狐、草兔、水獭、黑熊、狗獾、花面狸、豹猫、小麂、狍、猴、野猪、鹿、果子狸;北部平原和台原地区有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等。
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羚牛,二类保护的有青羊、青鹿、林麝、鬣羚(苏门羚)等。
两栖类 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秦岭雨蛙、泽蛙、中国林蛙等。
爬行类 无蹼壁虎、石龙子、秦岭滑蜥、丽斑麻蜥、北草蜥、赤练蛇、黄脊游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玉斑锦蛇、白王锦蛇、颈槽游蛇、乌梢蛇、蝰蛇、蝮蛇等。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建于1988年,主要保护该区内的羚牛。保护区位于秦岭东部,跨长安、柞水、宁陕三县,西北起长安喂子坪乡的鸡窝子,东北到喂子坪乡的西安沟沟垴,南到柞水的西沟峡口,西南到宁陕的南苍子沟口。总面积240293亩,其中:长安90468亩。保护区内海拔1000~2700米,最高峰牛背梁为2802米。沿岭脊有光秃山、马鞍岭、黄花岭诸峰,岭南深谷峭壁,岭北多山顶平台。夏季温凉湿润,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高温度31.6℃,极端最低温度-21.6℃。年降水850~950毫米,无霜期在180天以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长茂密,林相整齐,主要树种有山杨、栎类、华山松、油松、红桦、落叶松、冷杉、云杉等。林下草、灌木种类繁多,岭脊及山顶平台多高山草甸,特别适宜于羚牛的繁衍生息。
羚牛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1981年调查,保护区内有72头。保护区内羚牛食物资源丰富,山杨、冷杉、云杉、松华竹等70多种乔灌木的枝叶及果实到处皆是。保护区内还有属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苏门羚、青羊、血雉、锦鸡、青鹿、环颈雉、林麝等。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陕西省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六站一场,其中长安境内有两站,一是罗汉坪保护站,设在石砭峪乡罗汉洞,管辖龙须沟、大板沟、柏木沟、水洞子沟上部及风寒沟等区域,面积45486.5亩;二是大坝沟保护站,设在喂子坪乡大坝沟,管护平沟、东富儿沟、西富儿沟上部、大南沟、韭菜滩、南研子沟、北研子沟的羚牛,面积4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