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太阳辐射量受太阳高角度、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夏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达79°11',白昼长达14小时18分;冬至时太阳高度角最小仅32°19',白昼最短仅9小时42分。夏至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冬至以后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秋分和春分太阳高度角均为55°45',白昼时间为12小时。
日照时数不仅季节上存在差别,而且在地域上亦有所不同。
区内日平均气温<0°的平均初终日为12月15日到翌年2月7日,共55天,总辐射量为10.50千卡/cm
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9.4%。≥0℃的天数为310天,总辐射量为101.08千卡/cm
2,占全年的90.6%。
区内的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不仅可完全满足冬小麦、玉米、油菜和各种蔬菜对光能资源的需要,而且还有潜力可挖。
【气温】 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区内气温总体呈东低西高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1.3~13.7℃之间。最高气温85%年份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极端最高气温41.7℃,出现在1966年6月19日和20日;最低气温81%的年份集中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20.6℃,发生在1955年1月1日。
灞桥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匀,年季间差异很大。据资料统计,1951~1981年中,平均年降水量为584.9毫米,变异系数为19.5%,降水最多的是1958年为840.6毫米,最少的是1977年仅346.2毫米,相差494.4毫米,相对变化率达42.3%。年降水日平均为97天,最多的年份达138天,最少仅74天。地域、季节之间差别较大,冬季少雨、对小麦越冬不利;春季雨量比较适中,有利于小麦返青拔节;5月份降水较多,对棉花保苗不利。常引起蕃茄疫病和黄瓜霜霉病的发生蔓延;6~8月降水偏少,多有伏旱出现;9月份降雨最多,常出现秋淋,影响秋粮、秋菜、棉花的成熟和采收。[河流]
流经区境内的河流有渭河及其支流浐、灞河。
灞河:源出蓝田县南的秦岭北坡,全长107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不包括浐河)。自东蒋入境,东西横穿区境,在光泰庙与浐河交汇后向北至兰家庄注入渭河。在区境内的河段长度为34公里,流域面积125.52平方公里。河床比降,浐、灞河交汇处以上为2.35%,以下为1.58%。年平均径流量6.07亿立方米,其中:7至9月份最多,占33.8%;1至3月份偏少,占12.1%。据马渡王水文站资料,年平均输沙量为293.69万吨,最大为935万吨(1962年),最少为58.6万吨(1972年)。汛期河水最大含沙量达950公斤/立方米(1973年7月23日)。最大洪峰流量2160立方米/秒(1957年),最小洪峰流量229立方米/秒(1966年)。最枯年份中下游常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