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7年(1928年)西安市政府成立后,将原“满城”地域划为新市区,规划道路,划分其境为30个平均50亩的街区;对“满城”内原有宽窄不一的街巷进行整修、取舍,重新统一命名;以工代赈修筑尚仁路等干道。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修至西安,车站建在北城墙外,为沟通城内外交通,在明城北墙开辟“中正门”。抗日战争时期,道路建设加快,新辟道路50余条。解放前夕境内道路达150余条,城内道路网络基本形成。但多为普通铺装道路,并有一部分土路。由于维护不善,坑洼不平,遇雨积水,泥泞不堪。除尚仁路、尚德路、自强路等几条干道外,大多无照明设施。
西安解放后,人民政府维修破损的道路,增加照明设施。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除拓宽改造原有道路外,在境内东部新辟长乐东、中、西路等道路18条。至1965年,境内道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文化大革命”期间,道路失养,功能下降,堵头、卡口、蜂腰地段严重制约交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道路建设加快,打通堵头、卡口,拓宽改造狭窄、弯曲等蜂腰地段,新辟道路23条;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43000多平方米、人行道16000平方米,道路通过能力提高。至1993年底,境内共有道路300余条,形成以主干道为骨架,辅之以次干道与街巷道路互相沟通的道路网络。
【主干道】 1993年底,区境有主干道9条与全市道路网络沟通。
长乐东、中、西路东起浐河桥,西至环城东路,全长6396米。以幸福路、金花北路为界分段命名。系1954年为沟通纺织城、东郊工业区和旧城区的道路联系而修筑。1966~1972年曾名朝阳路。长乐东路始建时路宽30米,车行道宽18米,级配碎石路面。1960年改作沥青路面。长乐中、西路始建时,路宽50米,四块板路型,碎石路面。其中,快车道各宽7米,慢车道各宽3.5米,人行道各宽8.5米,中间及两侧隔车带分别为9米和1.5米。1957年长乐中路快车道改作混凝土路面。1970年取消两侧隔车带,原慢车道敷设混凝土路面。1958年长乐西路改为二块板型,碎砾石路基快车道宽18米,隔车带各宽2.5米。1959年铺筑混凝土路面。1984年为治理路面病害,快车道和慢车道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东五路和西五路东起护城河东五路桥,西接北大街,长2177米。始建于民国17年(1928年),初名崇礼路。建国后,1950年以解放路为界并以两侧街巷为序改名为东五路、西五路。1966~1972年曾名东方红路东段、东方红路中段。东、西五路为西安东西动脉干线的重要干道。东五路始建时跖宽25米,土路。1952年改造为碎石路面,车行道宽18米。1959年拓宽至50米三块板路型,快车道宽18米,混凝土路面,慢车道各宽5米。1965年加铺沥青。西五路初为碎砖路面,宽25米。1952年改建为车行道宽18米的碎石路面。1959年拓宽至50米,三块板路型,混凝土路面。其中,解放路至尚德路段快车道宽18米,尚德路至北大街段快车道宽20米,慢车道各宽5米。1965年慢车道加铺沥青面层。1984年混凝土快车道加铺沥青。
解放路南接东大街,北连火车站广场,长1833米。始建于民国17年(1928年),泥结碎石路面,初名尚仁路。民国34年(1945年)改名中正路。民国38年(1949年)7月,定名解放路。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时,在北城垣凿豁口砖拱两个门洞,日“中正门”,将尚仁路延伸北接火车站广场。其中崇礼路至火车站广场段为二块板路型的碎石路,中有隔车带。建国后,1951年拓宽改造为一块板路型混凝土路面,车行道宽18米,人行道各宽6米,为西安市第一条混凝土高级道路。1952年拆除解放门(原“中正门”)。1981年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解放路北连西安火车站广场,为进出西安的重要通道,行人熙攘,车辆频繁,商业繁华。
韩森路东起幸福中路,西接互助路,长1775米,以地处韩森寨而得名。始建于1956年,为宽40米的级配碎石路面。1970年改作宽9米的沥青路面。1966~1972年曾名赤卫路。1982年万寿中路至互助路段改建为三块板型的沥青路面,快车道宽12米,慢车道各宽6米,隔车道各宽2.5米,人行道各宽5.5米。
环城东路南接太乙路,北连太华路立交桥,长2798米,以绕东城垣而得名,境内为中山门护城河桥至太华路立交桥段,长约1400米。民国时期,为棚户区土路和便道。建国后,1954年为沟通长乐西路与陇海铁路以北的交通联系,南沿长乐西路北侧棚户区土路开辟至陇海铁路与太华南路平交道口段,宽40米,车行道为宽14米的碎石路,东、西人行道分别宽8米和6米。1970年,车行道拓宽至18米,铺装沥青路面,取消东侧人行道绿化带,将人行道拓宽至16米。1981年,沿长乐西路南侧棚户区便道开辟环城东路南段,宽40米,车行道宽18米,沥青路面,东、西两侧人行道宽16米和6米。
太华南路南接环城东路北口太华路立交桥,北至大明宫遗址,长2031米。1954年拓建,初名太华路。1966~1972年曾名燎原路,路宽40米,沥青路面。
【次干道】 1993年,区境有次干道25条,其中城内6条,形成于民国时期;城外多数开拓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次干道垂直或平行于主干道,既分流主干道车辆,又沟通主干道与街巷道路的联系。
尚德路南接东大街,北抵尚德门,宽25米,全长1800米。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始为土路,后为煤渣路。建国后,1953年铺装沥青路面,车行道宽12米。1966~1972年曾名前进街。与解放路平行,直穿西五路。西邻新城广场、西安市人民体育场和革命公园,沿路两侧有东西向的西一路至西八路等街巷道路,为沟通城区东北隅的重要道路,北抵西安火车站广场。来往车辆频繁,为出入城垣的重要通道。
万寿南、中、北路南接西影路,北连华清东路,全长5261米。拓建于1954~1955年,路宽30米,级配碎石路面。1957~1984年分段改建为沥青路面。1981年以咸宁中路、长乐中路为界分段命名。
幸福南、中、北路南接长鸣公路,北连华清东路,长5261米。1954年辟建时路宽30米,级配碎石路面。1957~1984年分段浇筑为混凝土路面。1981年以长乐东路、咸宁东路为界分段命名。
长缨东、西路东接幸福北路、西连环城北路,长3621米。1953年拓建,始名电厂路。其中西安农械厂以东为二块板型的碎石路面,宽40米,车行道各宽9米,中心绿带宽9米;西安农械厂以西为宽20米的级配砾石路面。1957~1972年翻建,万寿北路以东浇筑为混凝土路面,车行道宽7米;万寿北路至西安农械厂铺装为沥青路面,车行道各宽9米;绕西安农械厂段为宽9米的弧形沥青便道;西安农械厂至环城北路段为宽20米的沥青路面。1981年以金花北路为界分段命名。
金花北路南起互助路,北连华清路,长2750米。1955年互助路至长乐中路段建成,宽40米,车行道为宽12米的级配碎石路面。1956年修建长乐中路至华清西路段,路宽50米,车行道宽16米,级配碎石路面。1970~1973年铺装为沥青路面。区境为四十五街坊以北段。
自强东路东起太华南路,西至北关正街,长2250米。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为宽25米的煤渣路。初名一马路,民国26年(1937年)更名为自强路。建国后,1951年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车行道宽12米。1960年铺装为沥青路面。1966年曾名向阳路。1972年改现名。
含元路和东元路东北起辛家庙东村,西南接太华南路,长4904米,呈东西向,折南北向,在西安市锅炉二分厂南端分界。含元路以西侧唐含元殿遗址而得名。1966~1972年曾名丰收路。1954~1958年辟建,路宽30米,车行道宽12米,泥结碎石路面。1971年铺装沥青路面。东元路以东侧元安西王府遗址而得名。始建于1958年,路宽30米,车行道宽12米,碎石路面,路面毗连30米宽的防护林带和排水明渠。1971年东元路铺装沥青路面。含元路和东元路是东北郊工业区联系北部、城内和东郊的惟一一条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