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今雁塔辖区传播最早为北魏所建净觉寺。隋、唐两代在今雁塔辖区共建佛寺23处,其中较为著名的大兴善寺占靖善坊一坊之地,殿宇一千多间,为隋文帝钦定的“国寺”。大慈恩寺占晋昌坊半坊之地,凡十余院,共1897间,敕度300名僧人。青龙寺占新昌坊四分之一面积。
随着寺院的建立,佛教传播极为兴盛,隋开皇元年至二十年(581~600年)印度僧人那莲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三人先后来大兴城,在大兴善寺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世称开皇三大师。其间,开皇七年(587年),将全国名寺六位大德(对佛经研究造诣高的名僧)集于大兴善寺宣扬佛法。唐时佛经三大译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荐福寺)中的两大译场均在今雁塔区境。唐贞观三年(629年),名僧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取经,贞观十九年(645年)带回梵本佛经520夹、657部,在大慈恩寺译经10年。唐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来长安,在大兴善寺广招僧徒,阐扬密宗,世称开元三大士。唐广德二年(764年)又从各地33个名寺请大德49人在大兴善寺讲禅说法。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名僧空海及以后来唐的日本僧人圆行、圆仁、圆珍、惠远、圆载、宗睿等均在青龙寺内。其中空海被密宗第七代坐主惠果大师进行阿阇梨佛法灌顶,赐号“遍照金刚”,传阿阇梨位,成为东密传人。
唐会昌元年至六年(841~846年),武宗诏令全国禁佛,今雁塔辖区除保留庄严、慈恩二寺外其他寺院均遭拆毁。作为“国寺”的大兴善寺首当其冲,大部殿宇被拆,留下的移作他用,经卷零落,僧人四逃,从此一蹶不振。后经明、清两代整修,方初具规模。解放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建,古刹重得新生。青龙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被战火毁灭。大慈恩寺、庄严寺经多次维修仍存,殿堂较前减少。青龙寺由日本佛界捐款2.3亿日元,在西安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于80年代得到重建。
由于隋、唐两代佛教在今雁塔辖区的传播影响,因而历代民众多信奉佛教。民国时期,在今雁塔辖区农村人口6.41万人中约60%~70%的成年人信仰佛教,成为佛门弟子的俗寡居士约900多人,占总人口1.4%。这些居士除佛诞、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到寺庙焚香拜佛外,家里设有佛龛,早、晚烧香事佛。其他未入佛门寻常百姓,平时虽不拜佛,遇有灾难、疾病时亦到寺庙焚香祈祷,求佛保护,消灾免罪。西安解放前第九区村村有庙宇,大村3~5座,小村1~2座。
解放后50年代后期破除迷信,庙宇拆除。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一些村寨庙宇又有修复,农村中、老年人信仰佛教的人数逐渐增多,佛事活动较为频繁。
隋、唐时期,今雁塔辖区佛教以大兴善寺、大慈恩寺、青龙寺三大寺院为中心,形成三大祖庭。
由大兴善寺承传的教派为密宗(亦称真言宗)视大兴善寺为祖庭。主要倡导和传播者系被誉为“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密宗奉大日如来为主尊,认为大日如来是宇宙的主宰,世界万物由六大(地、水、火、风、空、识)构成,人要消除一切灾难、烦恼,须诵密宗各种佛经咒语。善无畏的衣钵弟子有智严、义林、宝思等七人,金刚智的衣钵弟子有一行、不空二人。不空的衣钵弟子有含光、慧朗、慧超、惠果等八人。传至宋、明、清各代,由云莪、憨休相继承,以密宗祖庭约定的20字名相延。
由大慈恩寺创立的教派为唯识宗,又名法相宗(亦称慈恩宗),视大慈恩寺为祖庭。唯识宗的主要创立人为玄奘法师,唯识宗认为世界各种现象,不论是万事万物的“法”,还是现实世界的“自我”,都是由“识”演变而来,不能离开“识”独立存在。唯识宗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设想的世界彼岸现象,分为5类100个概念,得出诸法本质是“唯识真性”的结论,列“心法”于首位,强调“心善”的重要作用。玄奘的首传衣钵弟子为窥基,称慈恩法师,后以慧诏、智周次第相承。日本僧人道昭、智通、智达等人来长安大慈恩寺学法,玄奘亲授唯识宗,于唐调露元年(679年)回国,在日本弘扬此宗。
青龙寺由惠果法师住持,为密宗的一个重要门派,被日本、朝鲜密宗视为祖庭。青龙寺的祖师惠果阿阇梨,为唐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的衣铱弟子,三大士所传密法,由惠果一人承传,青龙寺成为唐代密宗发展的主流。惠果传19人,新罗慧日和日本空海、圆珍等人均为惠果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