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宁强县,流经陕西的汉中、安康、湖北的郧阳、襄樊、荆州、孝感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全长一千五百六十七公里。流域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8%.
汉水自古就是沟通陕西与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素有“千里汉水黄金道”之称。五十年代汉水水运量占当地水陆总运量的90%左右,如今只占27%,一年货运量才九百多万吨。欧洲的莱茵河长不及汉水,水文条件也与汉水差不多,但货源量却是汉水的二十三倍。
汉水流域资源丰富。上游不仅有储量可观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还有丰富的土特产品。汉中药材、安康生漆、房县木耳、两郧桐油等在全国著称。但是这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变成商品优势,上游多数山区还处于贫困状态。发展水运是百宝下山、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
汉水中下游工业发达,有十堰汽车城、襄樊轻纺城、江汉油田,武汉更是重要工业基地。由于铁路饱和,急需扩展水运。第二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九万多辆,只靠铁路运不出去。从1982年到今年8月,从汉水运出一万二千多辆。只是由于汉水航运条件限制,不能进一步扩大运量。
沿汉水而下,见到与汉水平行的铁路上,列车呼啸,公路上汽车飞奔,而江面上却船只寥寥。精神抖擞的火车、汽车旁,是萎靡不振的小木船。怪不得有人说:铁(路)老大、公(路)老二、水(运)老三呢!
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铁路、公路都不能适应需要,但水运更加落后。以汉水为例:
航道: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山区河段,滩多水急;平原河段,河床宽浅,崩岸严重。
港口:汉水许多码头还是自然斜坡式码头,机械化程度很低,装卸货物靠肩扛背驮。
船只:木货船还属多数。
水运企业:陕西段水运企业多数处于破产边缘,湖北八十一个水运企业,四十一个亏损。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思想上长期忽视水运建设。三十年全国航道投资还不如一条铁路投资多,是航道失修,通航里程缩短;加之在供应政策上,地方水运企业只能使用高价油,致使成本增大,水运日子非常难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结构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但是在崛起的现代化铁路、公路面前,现代化的水运同样具有魅力。
水运具有运量大、投资少、耗能低、占地少等优势。整治航道的费用每公里只等于新建铁路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船舶每马力负荷量是三至八吨,火车是一至三吨,汽车则是零点一吨。特别是在我国资金、能源紧张,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更应发挥水运的优势。交通运输建设应当水陆空一起来,宜水则水,宜陆则陆,水陆并用,组成综合运输网。大自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慷慨的投资——具有舟楫之利的河流,何乐而不为呢?
重新认识水运战略地位,加快水运现代化步伐,是振兴汉水水运的关键。
汉中,汉水考察沿江而下的第一站。“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这些古诗句描绘了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航运的盛况。
七十年代以前,汉中地区汉水水系通航里程四百公里,可是现在只有一百四十公里;原有集体船舶一百二十八艘,现在只有十一艘;原有的八个集体水运企业全部倒闭。汉中航运为何如此凄惨?
登上石泉电站大坝,只见坝内水深如潭,坝下却是水流如溪。这座大坝1974年建成,由于没有建设过船设施,汉水被拦腰截断,船只不能顺流而下,大批货物弃水走陆,航运业怎能不萎缩?
水资源是一个整体,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多种功能。在水资源利用上,应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讲求综合效益。水利、水电、水运等部门本是兄弟,都“姓”水,但是部门分割的体制,使兄弟几个各自为政,往往是兴一利而废一利。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忽视航运需要。结果是大坝起,航运断,有了电,没有船。
综合利用水资源迫切需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专家们建议成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或先由综合部门加强协调。在通航河流上建设闸坝应建过船设施。
河流要通,先通后畅,解决碍航闸坝问题是振兴汉水航运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