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十年(1884)基督教传入本县。当时由山东移民中的部分教民先在阎家滩、太和村、福音村建立宗教居民点。其中孙香圃、刘丹之、聂鸿儒、王源、孙汉鲫、郑有能等均是虔诚之基督教徒。他们定居不久,即函告青州基督教会,邀请教牧人员来陕主持教务。英国浸礼会从1889年相继派传教士邵涤元、敦崇礼、莫安仁等来三原,本县基督教活动由此开始。
传教活动开始后,信徒集资先在太和村盖草房3间做礼拜用,后又在福音村建礼拜堂做传教襁教学用。邵、敦等传教士采用办学校、开诊所、赈济贫民等手段扩大宗教影响。很快在三原附近建立了不少教会,发展了许多教徒。之后选出孙汉卿、刘丹之为牧师,王源为长老。这是中国人在本县的第一代教牧人员。1915年,邵涤元、敦崇礼等人在县城油坊道建立三原救世堂(即今基督教堂),由孙香圃牧师和阎来庭长老主持。1919年又改建了福音村教堂。随着宗教的传播,外籍传教士及家属在本县常驻的有数十人。
英国浸礼会在三原传教粗具规模后,在西安建立了总的领导机构——英差会办事处,下设渭南公会和渭北公会,并定三原救世堂为渭北公会会址,管辖三原、泾阳、高陵、临潼、富平、耀县等地公会。
1930年,成立渭北区会,本县东关教堂为渭北区会会址。渭北区会共有13个堂会,89处支会,信徒3000余人,分布三原、泾阳、高陵、临潼、富平、耀县、铜川等7个县市。本县境内有上马、荣和、安乐、福音,城关等5个堂会,20多处支会,信徒千余人。
基督教1891年在福音村创办崇真、美丽男女两书院,后合并为崇美中学。1915年在油房道开办义徒学校,后改为崇德小学。1911年在南郊购地建房,创办英华医院;1947年在油房道设广仁医院三愿分院。1931年华洋赈济会委托教会牧师孙香圃与美国水利专家布克同当时省政府和水利专家李仪祉合作,开发泾惠渠。抗日战争期间,本县许多爱国信徒,组成战地服务团为抗战伤员医疗、护理。
建国后,1950年4月,三原县基督教教牧人员和信徒响应“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展开了同英差会的斗争。经过十多次谈判,1951年2月12日接收了英浸礼会的房地产权。根据中华基督教会陕西省监理事会的决定,于同年5月16日停止了英差会留驻本县的德尔夫妇的工作。所有教务工作和文教卫生工作,全交中国教会人员管理。1958年,三原基督教会根据“三自”原则,组织全体教牧人员和少数教徒开办了三原炼乳厂。
1965年2月,宗教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教区均派有工作组。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违背宗教政策,所有教牧人员都成为被斗争对象。把正常的传教说成反革命宣传;以“反革命”罪将12名教牧人员判刑劳改,三原基督教的公开活动因而停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