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教
本县道教活动,据清·张志载,唐代创建有大化观(位于县东30里处)、通玄观(楼底村)等九所道观。通玄观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一著名道士刘宗道主持布道。元代至元元年(1335)建龙阳宫(位于清河北岸)。明代成化末年(约1辞87),道士周明阳建国太庵(位于城北张家里)。后经历代动乱,至清代晚年皆毁,仅存城隍庙一处道教活动场所。
城隍庙位于城内东渠岸街北,内设东、西道院。民国时,西道院为商会所占,东道院有道士四五人,早晚诵经,并为求签问卜者查对签簿,逢初一、十五则为入庙进香者击磬、焚香、吊表,引导进行各种祭神礼仪活动。城隍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庙会,称“盂兰会”。届时各地道士纷纷赴会、念黄经、放河灯、焚烧“望生钱”以超度亡灵,并唱大戏三天。香客游客络绎不绝。
建国后,本县两名道士移居西安八仙庵,道教活动遂停止。近年来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庙会又恢复举办。
第三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于明天启五年(1625)传入本县。是年,鲁桥人王征邀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从绛州来陕传教。金抵三原,留住北城,三月后至鲁桥王征家,王全家即受洗入教。不久,金尼阁和法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北城建堂一所。当时受洗入教者约200人。此后至清初,来传教的德、法、意、比等国传教士共10名,多驻足三原北城,兼管全省教务。
康熙年间,清廷认为罗马教皇“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尊孔祭祖”,为干涉中国内政,遂下令禁止天主教活动。从此到鸦片战争(1840)的百年间,各省在华的传教人士被驱逐出境,本县北城的天主教堂被改建为庙宇,天主教活动转入秘密状态。
鸦片战争后,欧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在各地设教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马利亚方济各传教修女会(俗称白衣修女会)由高陵县通远坊来本县,在油坊道购地建修女院,由意大利人若忍娜任院长。1917年,意大利人、关中地区主教希贤又在修女院路南建成本堂神甫院,县城内始有本堂神甫一人。
民国21年(1931)11月1日,凡蒂冈传信部划分西安总教区为5个教区。三原教区归意大利威尼斯省方济各会传教范围,设三原主教府,管辖高陵、富平、泾阳等13个县。第一任主教为意大利人班西尼。班来后,先在辕门巷购地置房,1934年起,修建教堂一座。教堂高33米,长45米,宽18.3米,占地666平方米,在当时,除班西尼常住外,还有意大利人谢霖佳任副主教,兼本堂神甫,掌教区财权。东关油坊道,教堂另设堂口,由泾阳人董星辅任神甫。
1945年,班西尼又调用意大利人文安理接替谢霖佳。1949年本县城区有教徒300余人。
本县农村的天主教徒,可分土著和客户。西阳东寨的周姓教民,是由鲁桥王征家传授下来,新庄解家乡解姓教民,安乐桃李村吕姓教民,陂西张二册的任姓教民等,进教约在清道光末、咸丰初年。
土著信徒多去鲁桥北堂和高陵通远坊行宗教仪式。
客户教民多是清代光绪年间山东省各县移民,如今武官坊之胡、马、石、宗、周、韩、宋、张姓等教民,来三原后多集居该村及附近。
清同治十三年(1874),武官坊教民集资在新城修教堂5间。后由于山东移民迁入,教民增加,1940年又在武官坊老城再建一座教堂。桃李村在民国元年有教民120多人,当时有3间教堂,1945年教民已达400余名,有教堂5间。其它如陂西张二册教堂、大程吴家堡教堂约建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