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督教
韩城基督教会,由瑞典国牧师山如仁建立。瑞典国在中国传教的组织为上海内地会的瑞华会,又名“秦、晋、豫信义公会”。总会设在山西运城,传教范围包括晋西南、豫西、陕东共36县,各省又设若干总会。韩城教会属陕北总会,包括韩城、郃阳、澄城、宜川4县。4县中又设两个老会:韩城老会(包括宜川)和郃阳老会(包括澄城)。清光绪二十年(1894),瑞典国基督教牧师山如仁率数人由河津来韩城传教,投宿于北关通颗店。由于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深恶痛绝,反对洋人传播洋教,不许山如仁等留住。山如仁等遂转到西庄镇附近柳枝村赁房居住,并经常到附近村庄传教送福音书籍,约有两年之久,当地村民对洋教十分厌弃,便把他们所住的房子拆毁。光绪二十三年(1897),山如仁在县城东关外吉家寨赁得房院两所,以客房作小礼拜堂,作为礼拜聚会之所。当时信教者寥寥,数年间仅有2?余人受洗入教,韩城第一个受洗入教的是柳枝村村民孙佩经。光绪二十七年(1901)韩城老会成立,二十八年(1902)又在附近购得地基一块,修建了大礼拜堂和亥客房,信徒增至百余人,在柳枝村、城北村、白家庄、吕庄、昝村设乡村支堂(支会),并在城内北街赁得一进两院的29间楼房,5间街房,2座大厅,在此设谈道所1处,由一长老主持传教。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县共有基督教徒130人。民国2年(1913)山如仁转去郃阳,由长老张元壅(范家庄人)代理韩城教务。14年(1925)张因病回家后,由冯世俊(富村人)继任。18年(1929)山如仁病死郃阳。19年(1930)由吉尚清(西原村人)主持韩城教会。时值韩城旱灾,教会办粥场、戒烟馆、贫儿教养所和学校等,以扩大其影响。一时,不少农民入教,教徒增至500人,乡村支堂增至30多处。27年(1938),全县有教徒1210人,学友356人。吉尚清于29年(1940)辞职回家。30年(1941)教会改组,推选高廷壁(泡泉村人)管理教会。32年(1943)日机轰炸韩城,炸毁教会房屋10多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外籍教士全部离华回国。36年(1947)国民党军158团烧毁教会房屋45间。解放后,1951年底共有教徒619名(男381,女238),支会31处,长老仍为高廷壁,会计强灵十,信徒多在乡村。1954年成立韩城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高廷壁当选为主任委员,强灵十为副主任委员。1960年改选后,强灵十任主任委员,有教徒1226人,乡村设礼拜点17处。“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产被占用,有的牧师被批斗,教会活动一度停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发还教产。1980年,教会恢复,共有礼拜点28处。1984年12月召开韩城市基督教第三届代表会议,改选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强灵十,副主席张梅兰、陈守璜,秘书长卫志超,会计相里智会,出纳、保管卜补元、强会望,委员张敏宽、杨爱英。同时成立基督教协会,强灵十任会长,徐依灵、韩生科任副会长。有教友857人,学友974人。1989年底共有教友(受过洗礼的)1591人,学友(未受洗礼的)1578人,设礼拜点29处。
韩城基督教会自光绪二十年(18?4)开办至民国30年(1941),所用经费全部由瑞华会供给,外籍牧师职务系终身制,因此外籍教牧人员独掌教会一切大权,一般教徒和中国籍牧师处于无权地位,一切听命于外籍牧师。随山如仁传教的外籍牧师中有的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如牧师诺备德曾公开宣称“共产党是无神论者,来了对教会不利”。此外,外籍牧师还勾结旧社会官府,包揽讼事,遇教徒与非教徒争讼,则多方偏袒教徒。教会在北街所购房产,因卖主家族争产,官司从县上打到省高等法院,终因教会买通高等法院推事官而败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